Www.KL126.Com - 坤龙教育资源网

经济学考研:范里安微观经济学考研笔记

作者:小编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20 13:13:17 人气: 标签:中级微观经济学
导读:最近,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参考书目大换血,中财放弃了好多年的初级高鸿业经济学,改成了中级西经的黄金搭档:范里安+曼昆,但是各位考生也不要慌急,因为ever…

  最近,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参考书目大换血,中财放弃了好多年的初级高鸿业经济学,改成了中级西经的黄金搭档:范里安+曼昆,但是各位考生也不要慌急,因为everything is a double-edged sword,接下来凯程教育就为大家总结一下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这本书的重点知识。

  本书的核心章节:预算→偏好→效用→选择→需求→消费者剩余,市场需求→均衡→交换;技术→利润最大化,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厂商供给→行业供给→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

  1.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莱昂内尔·罗宾斯 《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研究领域是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与作用理论;研究方法,除了无法回避的规范分析以外,主要是分析,大量采用数学技术。

  3.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我看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古典到马歇尔,瓦尔拉斯。主要借助文字和图表,对供给(穆勒),需求(杰文斯),分配(克拉克),单个市场(马歇尔)和多个市场(瓦尔拉斯)的交换与价格决定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研究。第二个阶段,到希克斯和萨缪尔逊,主要运用微积分。对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等进行重塑和补充。第三个阶段,到阿罗和德布鲁,主要运用集合论和线性模型,在效用函数理论,竞争均衡和最优性问题,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均衡,投入产出分析和对策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第四个阶段,到当前,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发展了交易费用,产权,非均衡,X效率,寻租,信息,次优,机会选择,资产定价,资产组合,跨时期分析,整体分析,和对偶分析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大大拓宽了传统的学科边界和应用领域。

  4.但是,从亚当·斯密始于今,上下几百年,贯穿全部微观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的主题,我看却始终只是一个,那就是经济主义信条:在市场经济中,大量的、极端自利的,追逐最大利润和最大效用的个人的分散的活动,经由价格和竞争机制调节,会自动趋于和谐、有序、均衡,达到最佳效率状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对于这信条证明的日趋严密和简洁,就是微观经济学的日趋成熟和精确。

  5.作为全书主题的竞争均衡存在性和帕累托有效率原理,被安放在消费者效用极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极大化,以及市场供求相等这样两块基石上。

  6.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买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均衡原理: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一般来说,均衡要求经济主体的行为必须相互一致。

  7.某人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通常被认为是他或她的保留价格。保留价格是某人愿意接受的、并且购买有关商品的最高价格。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保留价格是他或她对于买或不买有关商品并不在乎的价格。

  8.需求曲线:一条把需求量和价格联系起来的曲线。需求曲线描述了每一个可能价格的需求数量。住房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当住房价格下降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租赁住房。假如有一大批人,他们的保留价格只有细微的差别,价格间的跳跃很小,可以设想需求曲线是平缓地向下倾斜的。

  9.有许多的房东都想以市场能接受的最高价格出租他们的住房。我们把这种情况看作是一个竞争市场的例子。把这个市场的供给曲线绘在图上是一条垂直线,不管要什么价,可以出租的住房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能提供的住房数量都是相同的。

  10.均衡价格是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用P*表示住房需求量等于住房供给量时的价格。这就是住房的均衡价格。在这一价格上,愿意支付至少是价格P*的消费者可以找到出租的房子,而每个房东也可以按这一现行的市场价出租房子。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房东都没有理由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均衡:即人们的行为不会有变化。

  11.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当市场的各个方面发生变化时,住房价格会有什么变动。这种做法就是比较静态学。只涉及到均衡的比较。如果我们想确定住房改成私人公寓会如何影响住房市场,我们不仅必须考虑它对住房供给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它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对住房征税所产生的影响是住房的均衡价格依然不变。在征税前,每一个房东在他的住房全部租出的前提下总是尽可能最高的价格。均衡价格P*是他能够索要的最高价,它与使所有的住房能被租出的价格是一致的。征税后房东们是否可以提高价格来补偿税收?回答是否定的。如果他们能提高价格并把房子全部租出,他们早就这样做了。如果房东们的已是市场能接受的最高价,那他们就不能再提高价格了。税收不会到住房租赁者头上,房东们必须支付所有的税收。这个分析主要取决于住房供给固定不变的假设。如果住房数量随着税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租赁者们支付的价格显然也会变。

  12.市场被某一产品的单一卖主所支配的情况就是人们所说的垄断。在出租房子时,房东可以决定依次把房子拍卖给愿出最高价的人。由于这意味着不同的人最终会付出不同的价格得到房子,我们把这称为差别垄断者(价格歧视垄断者)。这是差别垄断者有趣的特征:得到住房的人与市场解决的情形正好一样,即这些人都是按超过P*的价格租赁的人。最后一个租房的人支付价格P*——正好与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相同。差别垄断者试图使他的利润最大化导致了与竞争市场上供给和需求机制同样的住房分配。人们支付的数量不同,但是得到住房的人相同。这并非巧合。垄断者一般都要可能获得的产量,从而使他的利润最大化。这就是说垄断者一般总是一个高于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P*的价格。在一般垄断者的情况下,较少的住房被租出,而且每一套住房都会以高于竞争市场的价格租出。

  13.假设决定房租的最高价格,假定是Pmax,我们假设Pmax价格低于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P*。如果这样,就会出现超额需求:愿意按Pmax价格租房的人对于可供应的房子。

  14.有一个很有用的标准可用来比较不同经济体制的结果,就是帕累托效率或经济效率的概念。(Pareto efficiency是根据19世纪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的名字命名的,他是最先考察这一概念的含义的人之一。)如果可以找到一种配置方法,在其他人的境况没有变坏的情况下,的确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那么,这里就存在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配置方法存在帕累托改进,它就称为帕累托低效率的;如果一种配置方法不存在任何的帕累托改进,它就称为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低效率配置具有以人失望的特征,即有某种方法能使某人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境况变得更好一些。

  2.在经济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需求和供给相等。

  3.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均衡价格是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5.如果没有方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方法。

  1.(x1,x2)表示消费者的消费束,(p1,p2)是两种商品的价格,m是消费者要花费的货币总数,则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p1x1+p2x2≤m. 这里的p1x1是消费者花费在商品1上的货币数,消费者能够负担的消费束是费用不超过m的那些商品。我们把当价格为(p1,p2)和收入为m时能够负担的消费束称为消费者的预算集。

  2.我们常常把其中的一种商品看作是消费者除另外一种商品外想要消费的其他一切东西的代表。假如用x1衡量消费的牛奶夸脱数,就可以让x2来代表消费者除了牛奶之外可能要消费的其他一切东西。这样可以把商品2看作是消费者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商品的货币。根据这种解释,商品2的价格自然而然是1,于是预算约束公式可写为:p1x1+x2≤m. 表明花费在商品1上的货币数量p1x1加上花费在其他商品x2上的货币数量,不能大于消费者需要花费的货币总数m。商品2代表了一种复合商品,常常是用花在除了商品1之外的其他商品上的美元数来衡量的。因此,关于预算约束的一切论述,总的来说要以复合商品为前提。

  3.预算线指的是所需费用正好等于m的一系列消费束:这些消费束正好可以把消费者的收入用完,即p1x1+p2x2=m. 预算线的比率。这个斜率始终是负数,多消费商品1,就得少消费商品2,反之亦然。用预算线的斜率可以计量消费商品1的机会成本。为了多消费商品1,得放弃一部分商品2的消费。

  4.收入的增加会导致预算线向外平行移动,同样减少收入会引起向内平行移动。当价格1提高,价格2和收入固定不变时,会使预算线的斜率变得更陡峭,因为斜率变大;当价格1和2同时变动,收入增加时,预算线不会变动;当两种价格上涨,收入减少时,预算线的上涨幅度大于(小于)价格1,预算线会变得平缓(更陡)。

  5.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价格或收入的值为是固定不变的,然后调整另外两个变量,这样就可以确切地描绘出同一个预算集。把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或收入限定为1,并适当地调整其他商品的价格和收入,一点也不会改变预算集。其中的一个价格限定为1时,这种价格称为计价物(numeraire)价格。

  6.经济政策常常会运用诸如税收这类可以影响消费者预算约束的工具。例如要征收从量税(根据商品的消费量课征的税),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他所购买的每1单位商品都得支付一定的税收。这种税收就等于提高价格。另外一种税是从价税。这是一种对商品的价值——价格——而不是对所购买商品的数量所征收的税。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补贴与税收正好相反。从量补贴就是根据消费者所购买商品的数量来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贴。从价补贴是一种根据被补贴商品的价格而实行的补贴。可能会运用的另一种税收或补贴是总额税或总额补贴。就总额税而言,不管消费者的行为如何,总要取走一笔固定金额的货币。这表明征收总额税会使消费者的预算线向内移动,因为他的货币收入减少了。同样,总额补贴使预算线向外移动。从量税和从价税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转动预算线,而转动的方式则取决于何种商品被征税,但总额税使预算线向内移动。有时也实行配给供应。

  1.我们把消费者选择的目标称为消费束。假定任意两个消费束(x1,x2)和(y1,y2),符号表示在两个消费束中,有一个是受到严格偏好的,因此,(x1,x2)(y1,y2)可以解释为对于消费者来说(x1,x2)严格偏好于(y1,y2),这种偏好关系是一种运算概念,建立在消费者行为基础上的。如果两个消费束对消费者来说是无差异的,就用符号~表示,记为(x1,x2)~(y1,y2)。无差异意思是说,按照消费者的偏好,他消费另一个消费束(y1,y2)与消费(x1,x2)消费束相比,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完全一样。如果消费者在两个消费束之间有偏好或无差异,那么对他来说(x1,x2)弱偏好于(y1,y2),并表示为(x1,x2)≥(y1,y2)。

  2.有些关于偏好的假设是很重要的,称之为消费者理论的“”。共有:⑴完备性 假定任何两个消费束都是可以比较的。也就是说,假定(x1,x2)≥(y1,y2),或者(y1,y2)≥(x1,x2),或者两种情况都有,在最后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这两个消费束是无差异的。

  ⑶传递性 假定(x1,x2)≥(y1,y2),并且(y1,y2)≥(z1,z2),那么可以假定(x1,x2)≥(z1,z2)。这一条要难理解一些。偏好的传递性是否是偏好必然具有的特征这一点还不清楚。传递性是关于人们选择行为的一种假设,而不是纯逻辑学的一个陈述。如果偏好不能传递,那就会有一系列不存在最佳选择的消费束存在。

  3.表示不同偏好水平的无差异曲线是不可能相交的。如果消费者愿意按固定的比率用一种商品代替另一种商品,那么这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品,最简单的例子是消费者愿意在1:1的基础上替代商品,重要特点是无差异曲线具有固定的斜率,偏好增加的方向是朝着右上方。完全互补品是始终以固定的比例一起消费的商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商品是相互“补充”的,一个恰当的例子是右脚的鞋子和左脚的鞋子,因此无差异曲线呈L型,偏好增加的方向是指向右上方;完全互补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消费者偏好以固定比例消费物品,但不一定都是1:1的比例。

  4.厌恶品是消费者不喜欢的商品,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偏好增加的方向是指向右下方。中性商品是消费者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不在乎的商品,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垂直线。餍足,即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一个最佳的消费束,就他自己的偏好而言,越接近这个消费束越好,这个消费束是一个餍足点或最佳点,无差异曲线就围绕着这个点。当消费者拥有的两种商品都“太少”或“太多”时,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数;当拥有的其中一种商品“太多”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数。如果拥有的两种商品都太多,那么这两种商品都是厌恶品,减少对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使他接近最佳点。假设x2是花在其他商品上的货币,而x1是一种只能以整数量获得的离散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与某一给定消费束无差异的诸消费束是一个离散点集。与特定消费束至少一样好的该消费束集(弱偏好集)将是一组线.一些较为概括性的假设,可以说明偏好和与它们有关的无差异曲线形状的含义。我们把它们看作是良好性状无差异曲线的定义性特征。如果(x1,x2)是一个由正常商品组成的消费束,(y1,y2)是一个至少包含相同数量的这两种商品并且其中一种商品多一些的消费束,那么(y1,y2)(x1,x2)。这个假定有时被称为偏好的单调性。无差异曲线的形状的单调性意味着这些曲线的斜率是负的。还要假设加权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就是说,这两个消费束的加权平均消费束,至少与两个端点消费束的每一个一样好,或者远比两个端点消费束中的每一个更受偏好,意味着这个弱偏好于(x1,x2)的消费束集是一个凸集。假设(x1,x2)和(y1,y2)是无差异消费束,如果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那么(x1,x2)和(y1,y2)的所有加权平均消费束都弱偏好于(x1,x2)和(y1,y2)。凸集的特征即如果你在这个集上任取两点,再画一条线把这两点连接起来,那么这条线段完全在集内。

  良好性状偏好是凸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商品是一起消费的。B和C的偏好意味着消费者会专门偏爱一种东西,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讲,仅消费一种商品。还要对凸的假设作扩充的是关于严格凸的假定。两个无差异消费束的加权平均严格偏好于两个端点消费束。凸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可能具有平坦的部分,但严格凸偏好的无差异曲线没有平坦部分,它们是圆形的。两种完全替代商品的偏好是凸的,但不是严格凸的。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边际替代率衡量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去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定义边际替代率的比率总是对无差异曲线斜率的一种描绘:消费者正好愿意按此比率用一小部分商品2来替代一小部分商品1。边际替代率一般是负数。衡量了有关消费者行为的一个比率,按此比率,消费者恰好处在交换或不交换的边际上。而按任何不等于边际替代率的交换率,消费者总想用一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但是,如果交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就会保持不动。

  7.对严格凸的无差异曲线来说,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随着我们增加x1而减小(绝对值)。因此,无差异曲线展示了一个递减的边际替代率。一个人为1单位商品2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商品1的数量随着商品1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你对一种商品拥有的越多,你就越愿意放弃其中的一部分去换取另外一种商品。但对于一些成双成对的商品,这个假定也许不能成立!

  1.效用函数是为每个可能的消费束一个数字的方法,它给受较多偏好的消费束的数字大于给受较少偏好的消费束的数字。效用的惟一重要特征在于它对消费束所进行的排序。效用函数的数值,只在对不同消费束进行排序时才有意义,这种效用强调消费束的排列次序,被称作序数效用。单调变换是以保持数字次序不变的方式将一组数字变换成另一组数字的方法。通常,用把每个数字u转换成其他某个数字f(u)的函数f(u)来表示一个单调变换的。这种变换是在u1u2隐含着f(u1)f(u2)的意义上以保持数字次序不变的方式进行的。单调变换和单调函数在本质上是同一回事。单调函数的变动率总是正的,意味着单调函数的图形总是具有正的斜率。如果f(u)是表示某种偏好的效用函数的任意单调变换,那么f(u(x1,x2))就一定也是一个表示那些相同偏好的效用函数。一个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还是一个效用函数,这个效用函数代表的偏好与原效用函数代表的偏好相同。

  2.根据无差异曲线构造效用函数:画一条对顶线,用沿这条线测度的每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的距离给每条无差异曲线标记数字。如果偏好是单调的,这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就一定与每条无差异曲线只相交一次。已知效用函数u(x1,x2),只要标出所有使得u(x1,x2)等于一个的点(x1,x2)就行了。在数学上,使得u(x1,x2)等于一个的所有点(x1,x2)的集合称作水平集。对应于每个不同的值,可以得到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一般地,完全替代偏好的效用函数为:u(x1,x2)=ax1+bx2 这里的a和b是用来测度商品1和商品2对于消费者的“价值”的某两个正数。典型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由?a/b给出。完全互补偏好的效用函数是:u(x1,x2)=min{ax1,bx2}。a和b是描述商品消费比例的正数。

  3.假设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都是一条单一的无差异曲线垂直移动的结果,因此无差异曲线),k就是无差异曲线在纵轴方向的高度。求解k并令它等于效用,得出u(x1,x2)=k=υ(x1)+x2 此种情况下,效用函数对商品2来说是线来说却线性的,因此,它称作拟线性效用,意味着“局部线性”的效用。还有一种效用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u(x1,x2)=x1cx2d

  1.消费者选择的经济模型,指的是消费者从他们的预算集中选择最偏好的消费束。最优消费处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上,是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代表着一个内部最优。在最优选择点上,无差异曲线不会穿过预算线.例外情况是折坳的偏好,在最优消费点上,无差异曲线没有切线;还有一种情

  况是假设最优选择出现在某些商品的消费为零的时候,虽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预算线的斜率不相同,但无差异曲线却仍然没有穿过预算线,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不相切,这样代表着边界最优。假如我们的内部最优处在平滑的无差异曲线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预算线的斜率就必定相同。因为如果它们不相同,无差异曲线就将穿过预算线,我们也就不可能找到最优点。

  3.如果最优选择涉及同时消费两种商品——因此它是一个内部最优——那么无差异曲线必定与预算线相切。但是,通常情况下,相切仅仅是最优选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可是还有一个重要的例外,即在凸偏好的情况下相切是最优选择的充分条件——由于凸的无差异曲线必定弯曲而离开预算线,它们不可能再弯回来与之相切。如果无差异曲线是严格凸的——它没有任何平坦的部分——那么在每一条预算线上将只有一个最优选择。MRS=?p1/p2,无论何时,只要边际替代率与价格比率不相同,消费者就肯定不会处在他的最优选择上。

  4. 一定价格和收入水平下的商品1和商品2的最优选择,称作消费者的需求束。需求函数是将最优选择——需求数量——与不同的价格和收入值联系在一起的函数。 将需求函数记为同时依赖于价格和收入的函数:x1(p1,p2,m)和x2(p1,p2,m)。如果商品是完全替代的,最优选择通常在边界上:x1=m/p1。 如果商品是完全互补的,那么由于最优选择出现在x1=x2的地方,所以需求量总是处在对角线是厌恶品,那么需求函数为:x1=m/p1 x2=0。假设商品1是只能以整数单位获得的离散商品,如果价格非常高,消费者就会做出消费零单位的选择,随着价格的下降,消费者将会发现消费1个单位是最优的。一般地,随着价格的进一步下降,消费者会选择消费更多单位的商品1。

  5.凹偏好情况下的最优选择是处在边界上的Z点,而不是内部切点X,因为Z点处在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重要的是,由于价格度量的是人们恰好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所以,价格可以应用于评价涉及消费变化的政策中。注意,价格并不是随意的数字,它反映了人们对边际物品的评价,这一事实是经济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向消费者征收相同数量的税收的条件下,消费者在课征所得税(对收入课征的税)时的境况,好于他在课征从量税时的境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所得税肯定优于从量税。

  3.如果我们观察到若干个消费选择,我们就很可能估计出产生那种选择行为的效用函数。这样一种效用函数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选择,以及估计新的经济政策对消费者的效用。

  4.如果每个人在两种商品临相同的价格,那么,他们就具有相同的边际替代率,并因此愿意以相同的方式来交换这两种商品。

  1.消费者理论中的比较静态问题所要研究的只是这样一个问题:当价格和收入发生变动时,需求怎样变动。对正常商品来说,需求数量的变动总是与收入的变动方向保持一致。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这种商品就称作低档商品。收入的增加伴随着预算线向外平行移动,当把预算线平行地向外移动时,我们可以将一系列的需求束连接起来,从而构成收入提供曲线,也称作收入扩展线。这种曲线代表了不同收入水平上的需求束。如果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商品,收入扩展线的斜率一定为正值。对于每一收入水平m,每一种商品一定存在某个最优选择。如果商品1和2价格保持不变,考察收入变动时需求所作出的变动,就得到一条恩格尔曲线,表示的是在所有的价格保持不变时,需求如何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情况。2.完全替代情况,如果p1p2 ,消费者专门消费商品1,收入增加意味着将增加商品1的消费,由于对商品1的需求是x1=m/p1 ,随意恩格尔曲线的直线。完全互补情况,消费者对每种商品总是消费相同的数量,收入提供曲线总是一条经过原点的对角线),因此,恩格尔曲线的直线。当收入增加时,商品的需求增加的比例较大,这种商品是奢侈品,如果增加的比例较小,这种商品是必需品。如果当商品2的价格上升时,商品1的需求增加,就称商品1是商品2的替代品;如果当商品2的价格上升时,商品1的需求下降,就称商品1是商品2的互补品。

  3.反需求函数把价格视作数量的函数,对于商品1的任一需求水平,反需求曲线度量的是,为了使消费者选择这个消费水平,商品1所必须具有的价格。因此,反需求曲线同正需求曲线度量的是同一种关系。反需求函数测度的是消费者消费某个既定数量时的价格。在给定的消费水平上,需求曲线的高度测度的是消费者对于1单位额外商品的边际支付意愿。

  1.显示偏好原理:设(x1,x2)是按价格(p1,p2)选择的消费束,(y1,y2)是使得p1x1+p2x2≥p1y1+p2y2的另一个消费束。在这种情况下,假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消费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消费束,那么,我们就一定有(x1,x2)(y1,y2)。显示偏好弱:如果(x1,x2)被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不同,那么,(y1,y2)就不可能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如果消费束X被显示偏好于消费束Y,消费束Y又被显示偏好于消费束Z,那么,事实上X就一定比Z更受偏好。显示偏好强:如果(x1,x2)被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不同,那么,(y1,y2)不可能被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x1,x2)。显示偏好强是最优化行为的一个必要内涵:如果消费者总是选择他能够负担的最好的东西,那么观察到的行为就一定满足显示偏好强。

  2.用基期价格作为权数,得到的数量指数就称作拉氏指数(Laspeyres index);用时期t的价格作为权数,得到的数量指数就称作帕氏指数(Paasche index)。这两种指数回答的都是“平均”消费发生了什么变动这样一个问题。一般地,价格指数是价格的加权平均数。选基期的数量作为权数,就得到拉氏价格指数;选时期t的数量作为权数,就得到帕氏价格指数。

  小结:1.当一个消费束是在消费者本来可以选择另一个消费束时的选择,我们就称第一个消费束被显示偏好于第二个消费束。

  2.如果消费者总是选择他能够购买的最受偏好的消费束,那么这就意味着,选择的消费束一定比消费者能够购买但却未选择的消费束更受偏好。

  3.观察消费者的选择能够使我们“重新获得”或估计出这些选择背后的偏好。我们观察的选择越多,我们对产生这些选择的潜在偏好的估计就越准确。

  4.如果消费者的行为必须与最优化选择的经济模型相一致,那么,显示偏好弱和显示偏好强就是他们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

  1.当价格变动但购买力保持不变时,消费者如何用一种商品“替代”其他商品的情况就是替代效应,有时,替代效应也叫补偿的需求变动,指的是当价格上升时,作为补偿,消费者获得足够多的收入,从而恰好能购买原先的消费束。相对价格保持不变而收入变动时发生的移动称作收入效应,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为使购买力保持不变,需要减少收入。如果这种商品是正常商品,那么,收入的减少就会导致需求的减少,而如果这种商品是低档商品,收入的减少就会导致需求的增加。

  2.需求的总变动?x1,是在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变动,?x1=x1(p1,m)?x1(p1,m),这个变动可以分解成两种变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即 x1(p1,m)?x1(p1,m)=[x1(p1,m)?x1(p1,m)]+[x1(p1,m)?x1(p1,m)],用文字表述,这个方程表明需求的总变动等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和,这个方程称作斯勒茨基方程(以经济学家尤金·斯勒茨基Eugen Slutsky,1880-1948年的名字命名,他对需求理论颇有研究)。需求: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一定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这个结论可以直接从斯勒茨基方程中得到:如果收入增加时商品的需求也增加,那么我们考察的就是一种正常商品,而如果我们考察的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会相互加强,所以,价格上升必定会导致需求下降。

  3.另一种替代效应——希克斯替代效应(以英国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的名字命名):消费者的购买力将不足以购买其初始消费束,但却足以购买与其初始消费束无差异的消费束。该效应不是保持购买力不变而是保持效应不变,斯勒茨基替代效应给予消费者足够多的货币使他恰好能回复到原先的消费水平,而希克斯替代效应则给予消费者足够多的货币使他恰好能回到原先的无差异曲线。希克斯替代效应一定是负的,它的变动方向与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反——这与斯勒茨基替代效应相同。斯勒茨基需求曲线和希克斯需求曲线总是向下倾斜的。希克斯需求曲线——效用保持不变——有时也称作补偿需求曲线。在价格变化时,调整收入以保持效用不变,消费者因价格的变化而获得补偿,他在希克斯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效用都相同。

  3.替代效应指的是当价格变动而购买力保持不变,即初始消费束仍能支付得起时的需求变动情况。为了使实际购买力保持不变,货币收入必须作出调整。货币收入的必要变动可以表示为?m=x1?p1。

  4.依据斯勒茨基方程,需求的总变动等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和。5.依据需求定律,正常商品一定具有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1.商品的总需求:是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实际最终消费的数量,即他最终拥有的商品量。商品的净需求:是消费者最终拥有的商品量(总需求)与商品的初始禀赋(消费者进入市场前所拥有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差额。如果令(x1,x2)表示总需求,消费者的初始禀赋为(w1,w2),那么,(x1?w1,x2?w2)就代表净需求。一种商品的净需求就是这种商品的购买量或销售量。总需求通常为正值,净需求可正可负。如果商品1的净需求是负值,表明消费者想要消费的商品1的数量小于他最初拥有的数量;也就是说,消费者愿意向市场供给商品1。负的净需求量就是供给量。

  2.收入效应归因于价格变动时的购买力的变动。当价格发生变动时,购买力变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包含在斯勒茨基方程的定义中,当价格下降时,你可以仍然只购买以前的消费数量,并把剩余的货币留待将来使用,这叫普通收入效应。第二个效应是新的。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禀赋的价值会随之发生变动,从而你的货币收入也会相应地变动。如果你是一种商品的净供给者,那么,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就会直接减少你的货币收入,因为你此时出售禀赋已不可能获得与以前一样多的货币了。这样,我们就不仅拥有与以前相同的效应,还拥有由价格对禀赋束价值的影响而产生的额外的收入效应,称后者为禀赋收入效应。3.前文的斯勒茨基方程中货币收入是固定的。现在要考虑货币收入随着禀赋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的情况,因此,斯勒茨基方程将变为:需求的总变动=替代效应引起的变动+普通收入效应引起的需求变动+禀赋收入效应引起的需求变动。

  2.商品的总需求是消费者最终消费的数量。商品的净需求是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因而,净需求是总需求与禀赋之间的差异。

  4.当价格变动时,消费者必须出售的东西的价值将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斯勒茨基方程中的额外收入效应。5.劳动供给是收入和替代效应相互作用的一个有趣的例子。由于这两个效应的相互作用,劳动供给对工资率变化所作出的反应是模棱两可的。

  1.多时期的消费选择也称作跨时期选择。消费者在时期1的消费越少,它在时期2的消费就会越多。当利率上升时,替代效应总是会减少今天的消费。对于一个借款者来说,利率的提高意味着他明天必须支付更多的利息。这种效应促使他在时期1减少借款,从而减少消费。对于一个贷款者来说,整体效应是不确定的。利率上升可以给他带来许多额外收入,从而使他愿意在时期1消费更多的数量。

  2.现值是将收入流折算成今天的美元的惟一正确的方法。现值度量的是消费者货币禀赋的价值,只要消费者能按不变利率借贷,与现值较低的禀赋相比,具有较高现值的禀赋总是能在每个时期产生更多的消费。

  3.证券是承诺作出某种形式的支付安排的金融工具。债券是由或公司发行的,它基本上是一种借款的方式。借款人——发行债券的行为人——承诺在每个时期支付固定数量的x美元(息票),直至某个日期T(到期日)为止,在到期日,借款人向债券的持有人支付F美元(面值)。如果利率上升,债券的现值就会下降。因为当利率提高时,将来支付的1美元的现值会下降,所以,债券未来收入流的价值现在就要降低。利率度量的是资金的机会成本——货币用于其他用途时所产生的价值。

  1.资产是长期提供服务流的商品。提供货币流的资产称作金融资产。如果资产所提供的现金流不存在不确定性,那么所有的资产就一定具有相同的报酬率。购买一定量的某种资产和出售一定量的另一种资产以实现确定的报酬——称作无风险套利,又叫短期套利。均衡中不存在套利的机会就成为对均衡条件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将这种均衡条件称作无套利条件。资产的现行价格必定等于它的现值。实际上,我们是把无套利条件中的终值比较转换成了现值比较。因此,如果满足无套利条件,那么,我们就能断定资产一定是按它们的现值出售的。任何现值的定价都提供了赚钱的机会。一种资产可能比另一种资产更容易出售,这种情况是一种资产比另一种资产具有更大的流动性。2.房屋的隐含租金率就是你向他人租用相屋时支付的租金率。资产价值的增加称作增值。美国国内税局在征税时对两种不同的资产报酬作了区分。第一种报酬是股息或利息。这种报酬是在资产的存续期内按年份或月份支付的。将按与劳动所得税相同的一般税率,来支付股息收入税和利息收入税。第二种报酬是资本利得。当按高于买入价的价格出售资产时,资本利得就会产生。但只有当实际出售资产时,资本利得才会被征税。

  3.如果按不同的方法对资产征税,或者,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性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比较它们的税后报酬率,或它们的经过风险调整的报酬率。

  1.消费者可能关注的是获得不同消费束的概率分布。概率分布是由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结果——这里表现为消费束——以及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构成的。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不同条件下可以获得的货币视作不同的商品。把某个随机事件的不同结果看作不同的自然状态。或有消费计划确定的是在每个不同的自然状态——随机过程中的每个不同的结果——下将要消费什么。“或有”意味着要取决于某种尚不确定的东西,所以,或有消费计划指的是依赖于某个事件结果的计划。2.保险是一种将财富从好的自然状态向坏的自然状态转移的方式。保险的卖方又可以划分为零售商和批发商。保险批发市场又称作再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一直在试验发行巨灾债券(catastrophe bonds),从某些角度看,这是一类更加灵活的再保险方式。这种债券一般出售给大型机构,它通常与自然灾难有关,如地震和飓风等。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来看,巨灾债券是一类状态依赖型证券,这类债券只有在某个特定事件发生时才会进行支付。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阿罗(Kenneth J.Arrow)在195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

  3.如果一种状态是确定的,从而有π1=1,那么,υ(c1)就是状态1下的确定消费的效用。同样,如果π2=1,υ(c2)就是状态2下确定消费的效用。所以,表达式π1υ(c1)+π2υ(c2)表达的就是消费模式(c1,c2)的平均效用或期望效用。基于这个原因,把具有这种特殊形式的效用函数称作期望效用函数,或者,有时也叫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是20世纪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对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经济理论也有许多真知灼见。奥斯卡·摩根斯坦Oscar Morgenstern是普林斯顿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同冯·诺依曼一道,发展了数学中的博弈论。)4.对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各种结果之间很自然地存在着一种“性”,这是因为对它们的消费必定是分开的——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消费。人们计划在一种自然状态下作出的选择,将于他们在另一种自然状态下所作出的选择。这个假定就称作性假定。这个假定隐含着不同的或有消费束必定是可加的。

  5.在财富的期望效用小于财富的期望值的效用的情况下,这个消费者是风险厌恶的,因为他更偏好的是财富的期望值的效用而不是财富的期望效用。消费者偏好的是财富的随机分布而不是财富的期望值,这个消费者是风险偏好的。厌恶风险的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凹的,它的斜率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平坦;偏好风险的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凸的,它的斜率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陡峭。因此,效用函数的曲率度量的是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一般地,效用函数越是凹,消费者就越是厌恶风险,越是凸,就越偏好风险。中间状态对应的是线性效用函数,这时,消费者是风险中性的,财富的期望效用恰好等于财富的期望值的效用。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完全不会关心财富的风险——而只会关心它的期望值。

  1.通过少量参数来描述选择对象的概率分布,并把效用函数看作定义在这些参数之上。这里最通俗的例子就是均值-方差模型。只要考察几个有关财富的概率分布的统计量就可以很好地描述消费者偏好,而不需要再考虑财富在每个可能结果上的整体概率分布。方差是对概率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测度,概率分布式按照它偏离均值的,可以合理地度量所涉及的风险。均值测度的是概率分布的平均值,概率分布以它为聚集的中心。

  2.任何资产的期望报酬一定等于无风险报酬加上风险调整。ri=rf+βi(rm?rf),这个方程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的主要结果。

  小结:1.我们可以运用前面介绍的预算集和无差异曲线等分析工具,来研究包含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的选择问题。

  3.一种资产的风险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关系。一种与其他资产的变动方向相反的资产,有助于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

  1.如果消费者选择了n单位离散商品,那么,他就会剩余m?pn美元用于购买其他东西。这样,他的总效用为υ(n)+m?pn。υ(n)?pn项被称作消费者剩余或净消费者剩余。它测度的是消费n单位离散商品的净效益:效用υ(n)扣除对其他商品消费支出的减少。消费者剩余测度的是要使消费者放弃对某种商品的全部消费,而必须补偿给他的货币量。如果涉及诸多的消费者,我们可以把所有消费者的剩余都加总到一起,从而得到对诸消费者剩余的整体测度。如果消费者剩余是对个人交易利得的测度一样,诸消费者剩余是对总体交易利得的一种方便的测度。2.使消费者回到初始无差异曲线上所必需的收入变化称作收入的补偿变化,因为这种收入变化恰好补偿了价格变化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补偿变化测度的是,为准确地补偿价格变动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必须给予消费者的额外货币。用货币测度价格变动影响的另一种方法是,考虑在价格变化以前,必须从消费者那里取走多少货币,才能使他的境况与价格变化以后的境况一样好。这种变化称作收入的等价变化,因为从效用变化的角度看,这种收入变化与价格变化是等价的。等价变化测度的是消费者为了避免价格变动而愿意付出的最大收入量。

  3.与价格变化相关联的消费者剩余的变化呈现一个不精确的梯形。可以把它视作与价格变化相关联的效用的变化。

  5.如果是拟线性效用,补偿变化、等价变化和消费者剩余的变化就完全相等。即使不是拟线性效用,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也可以当作价格变化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的有效近似。

  1.单个消费者的选择加总在一起,得到总的市场需求。虽然在价格发生变动时,消费者会选择对这种商品消费得更多一些,对那种商品消费得更少一些,但最终他仍会对每种商品都进行消费。有时,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集约边际上的调整。在保留价格模型中,消费者决定是否进入某种商品的市场。有时,这称作广延边际上的调整。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受到这两种决策的影响。对正常商品来说,集约边际上的调整是在“正常”的方向上进行的:当价格上升,需求数量就下降。广延边际上的调整也在“正常”的方向上进行。因此,总需求曲线.需求价格弹性定义为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这种商品具有弹性需求;如果小于1,则无弹性需求;如果恰好等于1,则具有单位弹性需求。需求的收入弹性描述的是需求数量如何对收入变动作出反应,它定义为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正常商品情况下,收入上升导致需求数量增加,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值。低档商品,收入上升导致需求数量减少,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值。对奢侈品而言,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收入上升1%使得对奢侈品的需求数量增加超过1%的水平。但依据一般的经验,收入弹性一般在1附近变动。3.收益是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销售量的乘积。收益的增加还是减少,显然要取决于需求对价格变动的程度。

  小结:1.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保留价格度量的是这样一种价格。按此价格,消费者刚好对购买或不购买一种商品感到无差异。

  1.如果一个商品存在众多的供给者,把所有供给者的供给曲线加总,就可以得到市场供给曲线。每个经济主体都接受不受它们控制的价格,这样的市场就称作竞争市场。所谓经济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所有有关的经济主体都选择了对它来说最佳可能的行为,并且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之间具有一致性。市场均衡有两个特例。第一个特例是供给数量固定的情况,供给数量取某个固定的值,并且与价格无关,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均衡数量完全由供给曲线决定,而均衡价格完全由需求曲线决定。第二个特例是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水平的直线。如果某个行业具有一条完全水平的供给曲线,这意味着在某个固定的价格上,该行业将提供任意数量的商品。均衡价格由供给曲线决定,而均衡数量由需求曲线.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税收收入。一般地,征税既会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又会降低厂商得到的价格,税收的程度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的性质。这一点在极端的情况现得最清楚:即在供给曲线完全水平或者完全垂直时,在供给具有完全弹性或者完全无弹性时。考察介于两个特例之间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不是完全垂直的例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税收的程度取决于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相对倾斜程度。如果供给曲线接近水平,几乎所有的税收将给消费者;反之当供给曲线接近垂直时,几乎没有什么税收。

  3.帕累托效率是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即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同时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得更好。竞争市场决定了一个具有帕累托效率的产量,因为在数量q*处,某人为多购买1单位产品而愿意支付的价格和某人为多销售1单位产品必须得到的价格相等。排队等候是额外净损失的一种形式——排队等候的人支付一个“价格”,但其他任何人不会从这个价格中获得任何收益。

  1.拍卖是最古老的市场形式之一,它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关于商品的性质,经济学家区分了个人价格拍卖和共同价值拍卖。拍卖最为流行的竞价结构形式是英国式拍卖。拍卖人先以一个保留价格起拍,这是商品的出售者所愿意卖出商品的最低价格。接下来,投标人要相继给出一个较高的价格;通常,每一个出价都要按某个最小的竞价增量超出前一个出价。当没有投标人愿意再提高出价时,出价最高的人就获得了这件商品。另一种形式的拍卖称作荷兰式拍卖,起源于荷兰人用它来销售干酪和鲜花。在这种情况下,拍卖人先以一个较高的价格起拍,然后逐步降低价格,直到某个投标人愿意接受这个价格为止。实际上,“拍卖人”通常是这样的一个机械装置,它类似于一个具有指针的表盘,并且这个指针随着拍卖的进行会旋转至越来越低的价格。荷兰式拍卖的进程非常迅速,这是它的主要优点。第三种拍卖形式是密封拍卖。每一个投标人都将出价记录在一张纸上,并密封在一个信封中。最终,所有的信封集中在一起,出价最高的人将获得商品,他要向拍卖人支付他出的价格。如果这里存在保留价格,并且所有的出价都低于这个保留价格,那么商品将不属于任何出价人。最后一种是密封拍卖的一种变形,即集邮者拍卖或维克里拍卖。第一个名称源自这种拍卖形式最早是由集邮者采用的;第二个名称是为了纪念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以表彰他对拍卖分析所进行的前沿性工作。商品由出价最高的投标者获得,但他却只需按第二高的出价支付。2.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机制设计问题。在拍卖的过程中,有两个自然的目标要铭记在心:帕累托效率——设计一种拍卖,以实现一个帕累托有效率的结果;利润最大化——设计一种拍卖,使得卖方可以获得最大的期望利润。帕累托效率要求商品应该被转让给对它评价最高的人。自动升价(escalation)拍卖,出价最高的投标人赢得商品,但出价最高的投标人和出价第二高的投标人都必须支付他们的竞价。在某种程度上,与此有关的拍卖是“慈善”拍卖,即所有竞拍人都要支付自己递交的价格,而只有最高出价者中标的拍卖。

  3.共同价值拍卖,在这里,拍卖商品对于所有的投标人都具有相同的价值。但是,每一个投标人对这个价值的估计不同。将投标人i对这个价值的估计值记为υ+εi,υ代表真实的共同价值,εi代表与投标人i的估计有关的误差项。误差项εi最大的人,即具有εmax的投标人将赢得商品,但是,只要εmax0,这个投标人支付的价格就会超过拍卖商品的真实价值υ。这就是人们熟知的胜者的。如果你在拍卖中胜出,是因为你高估了拍卖商品的价值。因此,对类似于共同价值拍卖来说,最优策略是使得出价低于你的估计值——投标人越多,你就应该使出价越低。也就是说,投标人越多,对于拍卖商品的真实价值的估计,你就应该越谦逊。

  1.生产的投入称作生产要素。资本物品指的是那些本身就是制成品的生产投入。基本上,资本物品就是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卡车、建筑物、计算机或其他东西。有时,资本也用来表示开办企业或维持经营所需要的货币。用金融资本来表示,而用资本物品或物质资本来表示本身就是制成品的生产要素。

  2.自然条件对厂商的是技术约束:只有某些投入组合才有可能生产出既定的产量,因此,厂商的生产计划必然要受到技术可行性的。构成技术上可行的生产方法的所有投入和产出组合的集合称作生产集。3.在既定投入水平下的最大可能的产出就是生产集的边界。描述这个生产集边界的函数称作生产函数。它衡量的是由一定量的投入可能得到的最大可能的产出。一般假定技术具有单调性:如果增加至少一种投入的数量,那么,你就能生产出至少与原先数量相同的产量。如果厂商能够不费成本低处置任何投入,那么多余的投入就不会产生损失,所以有时又把这种单调性称作处置的特征。通常假定技术是凸的。采用一种生产方法投入a1单位的要素1和a2单位的要素2生产处1单位的产量,同时,采用另一种生产方法投入b1单位的要素1和b2单位的要素2也能生产出1单位的产量,把这两种生产方法称作生产技术。

  4.假定在等产量线)进行生产,稍微增加要素1的使用量,同时保持要素2的使用量不变。每单位要素1的变动所引起的产量变动为:?y/?x1=f(x1+?x1,x2)?f(x1,x2)/?x1 ,该比率叫要素1的边际产品。假设在某一点处进行生产,考虑减少一点要素1的使用量,同时增加足够多的要素2以生产与原先数量相同的产出,恰好是等产量线的斜率,叫技术替代率(technical rate of substitution),表示为TRS(x1,x2)。它度量生产中两种投入之间的替代关系,度量厂商为保持产量不变必须以一种投入替代另一种投入的比率。5.一般地,可以认为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把这种现象称作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另一个假定是技术替代率递减,指的是当增加要素1的投入量并相应调整要素2的投入量以保持产量不变时,技术替代率会变小。增加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的数量,如果每种要素都增加一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产量也增加一倍。这种情形叫不变的规模报酬,用生产函数来表达就是每种投入增加一倍使产出也增加一倍。若有两种投入,这种关系用数学可表述为:2f(x1,x2)=f(2x1,2x2);如果把所有投入都变成原来的t倍,那么不变的规模报酬就意味着将得到t倍的产量:tf(x1,x2)=f(tx1,tx2)。规模报酬阐述的是增加所有投入时产量将怎样变动,而边际产品递减指的是增加一种投入,而使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产量将怎样变化。

  小结:1.描述厂商面临的技术约束的另一个方法是利用等产量线。这条曲线给出了所有能够生产出既定产量水平的投入组合。

  2.边际产品度量的是在所有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投入每增加1单位所取得的产出增量。一般假定,随着对某种投入使用量的增加,这种投入的边际产品递减。

  1.利润定义为收益和成本的差额。利润的经济定义需要估计所有投入品和产出品的机会成本。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用适合于购买这些流量的单位来测度的。机器的价格就是机器的租金率,即在一定时期内租用一台机器的费用率。2.一般地,企业可划分为业主独资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形式。业主独资制企业由某个人所有。合伙制企业为两个或更多的人所有。公司制企业通常也为许多人所有,但它遵循的法律和所有者遵循的法律完全不同。因此,合伙制下企业的存续期取决于所有合伙者都活着并且同意维持该企业。而公司制企业可以比它的任何一个所有者存在得更久。

  3.在一个具有完全确定性的下,企业将来的利润流是公开的。利润流的现值就是企业的现值,这也是某人购买该企业所愿意支付的金额。公司制企业发行的股票代表公司所有权的份额。代表公司所有权的股份可以在股票市场易。股票的价格代表人们期望从公司获得的股息流的现值。因此,企业的目标,使企业的利润流的现值实现最大化,也等同于使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目标。在确定性的中,这两个目标是等价的。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使股票的市场价值最大化具有意义——使企业的股东的境况尽可能的好。因此,在几乎所有的经济中,股票的市场价值最大化都是企业的明确的目标函数。4.把对企业数量固定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即使企业的产量为零,仍然要为此要素支付成本,这种要素叫不变要素。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可以按不同的数量使用,就叫做可变要素。短期指的是在某一段时间里存在着某些不变要素,这些要素只能按某种固定的数量使用。反之,长期指的是企业可以地改变所有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所有的要素都是可变要素。所以,一家企业总是可以地选择停止投入不再生产——即退出经营。在长期内,一家企业所能获得的最低利润是零。在短期内,企业完全有可能得到负利润。只有在企业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时才需要支付成本的生产要素,这类要素叫准不变要素。

  5.如何找到利润最大化的选择:对于任意一组价格(p,w1,w2),只需要找到这样的要素需求量(x*1,x*2),此时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它的价格。等利润线是产生固定利润水平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的所有组合。企业的要素需求曲线衡量的是要素的价格与该要素的利润最大化选择量之间的关系。反要素需求曲线度量的是对于某个既定的要素需求量所必须支付的要素价格。

  1.在计算成本时,应当考虑所有的生产成本,并且,确保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相容的时间标度上度量的。这类成本最小化问题的解——为实现合宜的产量水平而必需的最小成本——取决于w1、w2和y的值,把它记作c(w1,w2, y),这个函数叫成本函数,度量的是当要素价格为(w1,w2)时,生产y单位产量的最小成本。成本最小化问题重新表述为:在等产量线上找到某个位于最低的等成本线上的点。使生产成本最小化的要素的选择可以通过在等产量线上找出与最低等成本线相切的那个点来决定。2.通常,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最小的要素选择取决于要素的价格和厂商计划的产出量,因此,把这种要素选择记为x1(w1,w2, y)和x2(w1,w2, y),这就是所谓的有条件的要素需求函数或派生的要素需求。它度量的是,在厂商生产某个既定产量y的条件下,价格、产量以及厂商的最优要素选择之间的关系。

  3.短期成本函数定义为在只有可变生产要素可以调整的情况下,生产既定产量时的最小成本,长期成本函数则表示在一切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的情况下,生产既定产量时的最小成本。不变成本是与不变要素相关的成本,与产出水平无关。厂商不论是否生产都必须支付这种成本。准不变成本也是与产量水平无关的成本,但只要厂商生产一定单位的产量,它就必须支付这种成本。在长期内不存在不变成本,但很容易产生准不变成本。沉没成本是另外一类不变成本,一旦支出就不能再收回。

  第二十一章 成本曲线.平均成本函数度量的是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函数度量的是每单位产量的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函数度量的是每单位产量的不变成本。当产量增加时,平均不变成本减少,平均可变成本最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这两种效应,就得到U形的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度量的是因产量的变动而引起的成本变动。最初,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可能下降,但并非一定如此。然而,只要存在不变的生产要素,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终一定会上升。最初,平均成本曲线会因不变成本的下降而下降,但随着平均可变成本的上升,它最终也会随着上升。在第1个单位的产量水平上,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穿过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必定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包络线。当不变要素的水平离散时,厂商会选择使平均成本最小的不变要素的数量,因此,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由各条与每种不同的不变要素水平相联系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线.平均成本由平均可变成本加平均不变成本组成。平均不变成本总是随产量增加而下降,而平均可变成本却趋于上升。净结果是U形的平均成本曲线.当平均成本下降时,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下方;当平均成本上升时,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上方。在最小平均成本点上,边际成本一定等于平均成本。

  1.一般地,厂商的生产经营活动总要面临两类约束条件。第一,面临着生产函数所概括的技术约束。只有某些投入—产出组合才是可行的。第二,引入一类新的约束,就是市场约束。只要物质条件允许,厂商可以生产任何东西,也可以制定任意的价格,但是,只能销售人们愿意购买的那些数量。如果厂商制定的价格为p,它将出售产出的数量为x单位。把厂商制定的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称作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如果市场上的价格与每一家厂商的产量都无关,这个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在一个竞争市场中,每家厂商只需要关注产量。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在市场价格处是水平的;高于市场价格,销售量为零;低于市场价格,面临的就是整个市场 需求曲线。只要每一家厂商都是在利润最大化水平上生产,市场价格就恰好等于边际成本。3.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一个充分条件。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部分才是供给曲线的可能点。如果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点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下方,那么,厂商的最佳产量就应该是零。供给曲线是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向上倾斜的那部分边际成本曲线。厂商不会在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下的那些点上进行生产,因为这时关门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减少损失)。

  4.把价格看作产量的函数,即“反供给函数”,表示为方程p=MC(y)。生产者剩余等于收益扣除可变成本,或者等价地,等于利润加不变成本。

  1.在一个竞争市场上,一般存在许多家厂商,该市场上的行业供给曲线或市场供给曲线就是所有厂商供给曲线的加总。在短期内,只要价格和产量的组合点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那么,即使厂商是亏损的,维持经营也要好于停产。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上惟一合理的部分就是等于和高于平均成本曲线的那部分,这部分符合利润大于零的条件。

  2.在一个可以进入的竞争行业中,不可能获得高于零利润太多的利润。长期供给曲线在等于最小平均成本的价格处近似于一条水平直线。在短期内,由于厂商数目固定,行业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因此,税负部分落在消费者身上,部分由生产者承担。在长期内,行业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所以全部税负都落在消费者身上。3.利润为零并不意味着该行业已消失,而是指该行业中的厂商数目不再增加,因为它不再具有新厂商进入该行业的吸引力。经济租金定义为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超出为获得该要素而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部分。通常是对行业进入实施法律的结果。产生收益流的资产在竞争市场上将按这些收益流的现值出售。有时,占有或获取对具有固定供给量的生产要素的要求权的努力称作寻租。寻租并不能创造更多的产出,它只是改变了现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因此,从社会角度看,这样做纯粹是一种额外的净损失。

  4.在双重石油定价政策下,汽油的供给曲线是不连续的。当廉价的石油被耗尽时,汽油的供给曲线会中断,从较低的供给曲线跳到较高的供给曲线.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该行业单个厂商供给曲线.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必须考虑厂商进入或退出行业的因素。

  3.如果有进出,那么,长期均衡就将涉及与非负利润相一致的最大厂商个数。这意味着长期供给曲线在等于最小平均成本的价格水平上基本上是一条水平直线.如果有厂商进入有利可图的行业的力量存在,那么这些进入的因素就能赚取经济租金。所得的租金由该行业产出的价格决定。

  2.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竞争情况下的产量,因此是帕累托低效率的。有效率的产量水平出现在对额外单位产量的支付意愿恰好等于这个额外单位产量的生产成本的地方。垄断厂商还要考虑增加产量对于来自边际内诸单位的收益的影响,而这些边际内单位是与效率无关的。总是愿意按比现行价格更低的价格出售额外单位的产量,只要这样做不至于降低边际内诸单位产量的价格。

  4.专利是提供给发明者在一个限定的时期内从他们的发明中受益的专有的。因此,专利提供了一种有限的垄断。提供这种专利的理由是鼓励创新。专利期限越长,发明者从中得到的收益就越大,也就越能激励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但允许这种垄断存在的时间越长,造成的额外净损失就越多。长专利期限的收益是鼓励创新,成本是鼓励垄断。最佳的专利期限是使这两个互相冲突的结果达到平衡的期限。

  5.当大量的固定成本和少量的边际成本并存的时候,会出现自然垄断。平均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关系可以断定一个行业是不是垄断行业。决定性的因素是最低效率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的大小,即相对于需求的规模,使平均成本实现最小化的产量水平。如果需求相对于最低效率规模很大,那么,结果就可能是一个竞争市场,如果需求很小,那么,它就可能是一个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垄断的第二个原因,是行业中的几家厂商可能会串谋产量,以图提高价格,从而增加利润。当厂商以这种方式串谋,并减少产量和提高价格时,就说这个行业已组织为一个卡特尔。卡特尔法的。

  小结:1.垄断厂商是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经营。因此,一家垄断厂商索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加成,加成的数量取决于需求弹性。

  2.由于一家垄断厂商索要的价格超过边际成本,所以,它会导致一个低效率的产量。低效率的程度可以用额外净损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来度量。

  3.当一家厂商不可能在不亏损的情况下在一个有效率的产量水平上经营时,自然垄断就会出现。许多公用事业单位就属于这类自然垄断厂商,因此,它们要由来管制。

  4.一个行业是竞争行业还是垄断行业,部分地取决于技术的性质。如果最低效率规模相对于需求是大的,那么市场就有可能是垄断的。如果最低效率规模相对于需求是小的,行业中还存在供许多厂商活动的余地,那么,该行业就可能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1.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称作价格歧视。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的价格歧视:第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并且这些价格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单位的产品都出售给对其评价最高,并愿意按最高价格支付的人。这种情况有时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第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但是购买相同数量产品的每个人都支付相同的价格。是不同的产量之间存在价格歧视。也称作非线性定价,因为它意味着,每单位产品的价格不是不变,而是取决于购买的数量。第价格歧视发生在垄断厂商对不同的人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产品,但卖给特定个人的每单位产量却都按相同的价格出售。这是最常见的价格歧视形式。

  2.通常,厂商会选择搭售产品:将各种相关的产品打包一起销售。假定行业中的一家厂商正在销售一种能赚取利润的产品,并且不允许其他厂商完全复制这种产品。但其他厂商还是发现,进入这个行业并生产一种与之相似但又有所区别的产品,仍然是有利可图的。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作产品差异化——即每家厂商都使它的产品与行业中其他厂商的产品区分开。即包括竞争因素,又含有垄断因素,因此,它被称作垄断竞争。在垄断竞争的零利润均衡下,需求曲线必定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每一家厂商都使自己的产品尽量趋同于其他厂商的产品,以抢夺它们的顾客,事实上,与最优的情况相比,这类市场具有过度的模仿。

  2.完全价格歧视下,厂商对每一个消费者索要一个不同的“要么接受,要么”的价格。这将产生一个有效率的产量水平。

  3.如果一家厂商能够在两个市场上索要不同的价格,那么,它倾向于在需求更有弹性的市场上索要较低的价格。

  4.如果一家厂商能确定一个两部收费制,且消费者是同质的,那么,它通常会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并依赖门票费来赚钱它的全部利润。

  5.所谓垄断竞争的行业结构,指的是产品存在差异,每一家厂商都拥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力量,但是,由于还存在进入,最终的利润为零。

  2.买方垄断是单一购买者的市场。买方垄断厂商面临的是向上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即它想要使用的要素越多,它支付的要素价格就越高。它是价格制定者。假定一家垄断厂商按不变的边际成本c生产产品x,这家垄断厂商称作上游垄断厂商。它按价格k,把x-要素出售给另一家垄断厂商,即下游垄断厂商。上游垄断厂商先把它的价格提高到它的边际成本以上,然后,下游垄断厂商再把它的价格提高到这个已经加价的成本之上。这里存在双重加成定价。不仅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个价格太高,而且从使总垄断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看这个价格也太高。如果两家合并,价格就会下降,利润就会上升。

  3.对一家垄断厂商来说,由于增产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价格,所以边际产品收益总是小于边际产品价值。

  4.对买方垄断厂商来说,一种要素的边际成本曲线,要比它的供给曲线更陡峭一些。它选择的是一个较小的、低效率的要素使用量。

  1.市场上存在许多竞争者,但它们的数量还没多到足以将每个竞争者对价格的影响忽略不计。这种情况称作寡头垄断。把分析限于两家厂商的情况,这种情况称作卖方双头垄断。关注的是只有几家厂商的行业中的策略相互影响问题。如果一家厂商比另一家先决定它的价格,就把前面这家厂商称为价格领导者,而把后面这家称为价格者。同样,一家厂商也可以先行选择它的产量,它就是产量领导者,而另一家就是产量者。这些情况下,策略的相互影响形成序贯博弈。在一家厂商作出它的选择时,它可能并不知道另一家所作的选择。为了使自己能作出合理的决策,它必须猜测另一家的选择,这是一种同时博弈。厂商相互之间可能是进行串谋,而不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进行竞争。这样两家可以共同商定使它们利润的和实现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这种串谋叫合作博弈。

  2.在产量领导的情况下,一家厂商在另一家厂商之前作出选择。有时把这种情况称作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用于描述有一家厂商处于支配地位或充当自然领导者的行业。在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中,作为领导者的厂商1,在厂商2的反应曲线可能最低的等利润线相切的那个点,因此,厂商1获得可能取得的最高利润。者的利润最大化选择取决于领导者的选择,记作y2=f2(y1),表明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领导者选择的函数。这个函数叫反应函数,它告诉我们者对领导者的产量选择如何作出反应。

  3.每家厂商根据预测选择使它的利润达到最大的产量水平。然后我们寻求一个预测均衡——每家厂商都发现它对另一家厂商的得到的一种状态。这个模型称作古诺模型。在古诺均衡中,每家厂商都在对另一家的产量选择的预测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这些预测被处于均衡状态:每家厂商的最优产量选择正是另一家预期它会生产的产量。没有一家会认为,一旦察知另一家的实际选择,它还有可能通过改变产量来增加利润。古诺均衡出现在两条反应曲线.视厂商为它们价格的制定者,而让市场去决定销售的数量,这种模型称作伯特兰竞争模型。在厂商销售的都是同一产品的情况下,伯特兰均衡的结构确实非常简单。它是一种竞争均衡,其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每家厂商预期的不可能再被削减的惟一价格是和边际成本相等的那个价格。不能够串谋的厂商间的竞争性叫价所导致的价格,可以远远低于用其他方式达到的价格。这种现象是伯特兰竞争逻辑的一个例子。

  5.如果串谋是可能的,诸厂商最好先选择使整个行业利润达到最大的那个产量,然后再在它们之间瓜分利润。当厂商在一起,试图确定使整个行业利润实现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的时候,这些厂商被总称为卡特尔。一般地,串谋的产量最小,价格最高。伯特兰均衡的产量最高,价格最低。其他模型的结果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2.在价格领导模型中,一家厂商制定它的价格,另一家对按这个价格它将供给多少产量作出选择。再次地,领导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者的行为。

  4.在伯特兰模型中,每家厂商都在它对另一家厂商选择的价格的预测既定的情况下作出它的价格选择。惟一的均衡价格是竞争均衡。

  1.博弈论关注的是对策略互动的一般性分析。博弈的收益矩阵只是表示,对于每个选定的策略组合,每个参与人所得到的收益。不论其他参与人如何选择,每个参与人都有一个最优策略,叫做占优策略。

  2.如果给定B的选择,A的选择是最优的,并且给定A的选择,B的选择也是最优的,那么,这样一组策略就是一个纳什均衡。任何一个人在必须选择自己的策略时,都不知道另一个人将会选择怎样的策略。但是,每个人都会对另一个人将要选择的策略作出预期。一个纳什均衡可以看作关于每个人参与人的策略选择的这样一组预期,这些预期使得当任何一个人的选择被后,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纳什均衡是古诺均衡的一般化形式。

  3.迄今为止,我们一直认为每个参与人都在断然地选择自己的策略。每个参与人只选择一种策略并始终这个选择,这种策略叫纯策略。允许参与人使他们的策略选择随机化——对每项选择都指定一个概率,并按照这些概率选择策略,这种策略叫混合策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均衡,在这种均衡下,给定其他参与人的策略选择概率,每个参与人都为自己确定了选择每一种策略的最优概率。

  4.胜出的策略,具有最高总收益的策略,结果证明是最简单的策略。这种策略称作“针锋相对”。可以立即对背信实施惩罚,对于每次背信,参与人只受到一次惩罚。如果参与人开始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针锋相对的策略就会给予这个参与人“合作”的赏。看起来,这是一个能够使无限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实现有效率结果的极佳的机制。

  5.博弈的扩展形式——一种显示选择次序的表述博弈的方式。新进入博弈的均衡结果是潜在的进入者进入行业,而在位者默许这种进入。

  2.占优策略均衡是这样一组选择,对于这组选择,不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每个参与人的选择都是最优的。

  3.囚徒困境时一种特殊的博弈,在这种博弈中,从策略的角度看,帕累托有效率的结果劣于帕累托低效率的结果。

  5.在序贯博弈中,选择的次序是很重要的。在这些博弈中,找到一种能够事先承诺一条特定选择径的方法通常常有利的。

  1.一个双人博弈,其中一个参与人,对另一个参与人的任何选择,前者的最优反应是使你的收益实现最大化。如果最大化收益的选择不止一个,那么最优反应就是所有这些选择的集合。协调博弈的定义性特征:参与人在他们协调行动时获得的收益要大于不协调时的收益。在协调博弈中,当参与人能协调他们之间的策略时,他们的收益就会实现最大化。实际中的问题是要创建一种能实现这种协调的机制。当参与人完全有理由相信,其中的一个均衡相对于其他均衡更为“自然”时,这个均衡就称作这个博弈的聚点。

  3.在博弈中,博弈双方做相同事情时的境况较好。而在斗鸡博弈中,双方做相同事情时的境况要劣于做不同事情时的境况。一方与对方在双方都偏爱的均衡处合作(博弈);或者在其中一方偏爱的均衡处合作(性别战);或采取有别于均衡策略的策略(囚徒困境);或作出某种选择从而实现所偏爱的结果(斗鸡博弈)。在博弈、性别战和斗鸡博弈中,这一点可通过某一方先采取行动,并承诺选择某个特定的策略来实现。然后,对方就可观察到第一个参与人的选择,并相应的作出反应。除序贯行动以外,声誉和缔结合同是“解决”囚徒困境的主要方式。

  4.与合作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竞争。它就是有名的零和博弈,在这种博弈中,一方的收益等于另一方的损失。有关动物互动的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鹰-鸽博弈。它是指涉及显示两种行为的单一的博弈。有关合作博弈和竞争博弈的例子关注的都是同时行动的博弈。在这类博弈中,每个参与人必须在不知道对方所作选择的情况下,作出自己的选择。而序贯行动的博弈的一个重要的策略问题是承诺。

  小结:1.一个参与人的最优反应曲线给出了他的最优选择,这个最优选择是其他参与人可能作出的选择的函数。

  2.在双人博弈中,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组策略组合,两个策略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参与人,并且,每个策略都是一方相对于另一方选择的最优反应。

  5.在序贯博弈中,参与人交替采取行动。因此,每一个参与人都必须推测对方对自己的选择所作出的反应。在许多序贯博弈中,承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里,找到一种方法,强制承诺采取某个特定的策略常重要的。

  1.先考察一种人们具有固定的商品禀赋的经济,考察在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交换这些商品的,不涉及生产问题,这就是所谓纯交换的情况。埃奇沃思方框图可用来分析两个人之间两种商品的交换,可描述出两个人各自的商品禀赋及对商品的偏好,因而它可用于研究这种商品交换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结果。方框的长用以度量经济中商品1的总量,方框的宽用以度量商品2的总量。行为人A的消费选择以左下角为原点度量,行为人B的消费选择则以右上角为原点度量。

  2.如果所消费的每种商品的总数与其总的禀赋量相同,这种配置就是可行配置。初始禀赋配置是消费者开始交换时的配置,包括了消费者带至市场的各种商品的数量。在交易过程中互相交换部分商品,从而导致最终配置。

  3.帕累托有效率配置为如下所描述的配置:无法使所有各方境况更好;不可能使某一方境况更好,而又不使另一方境况变坏;从交易中能得到的所有收益都已取尽;无法进一步再作互利的交易等。在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点上,给定其他人的无差异曲线,每一个人处在他所可能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连接这些点的线称为契约曲线或帕累托集。契约曲线的说法意即任何交易的“最终契约”必定在帕累托集上,否则就不可能是最终契约,因为如果不在帕累托集上,还可有某些改进。

  4.交易者A对商品1的净需求与交易者B对商品1的净需求的和称为对商品1的总超额需求。总超额需求的值恒等于零——瓦尔拉斯,意指它对于所有可能的价格选择来说均为零,而不只是对均衡价格来说才为零。

  5.所有市场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率的,这就是所谓福利经济学第一。主要的假设之一是交易者只关心其本人的商品消费而不顾他人的消费。如果一名交易者关心另一名交易者的消费,称为消费的外部效应。当存在消费的外部效应时,竞争均衡不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另一个暗含假设条件是每个交易者确实在进行竞争。只有存在足够多的交易者以确保每个人致力于竞争时,竞争均衡的概念才有意义。而只有竞争均衡确实存在时,福利经济学第一才有其意义。其重要性在于它表述了一种可用来确保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结果的普遍机制,即竞争市场。

  6.当偏好呈凸性时,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在某组价格上是一种均衡,这是福利经济学第二。意指分配与效率问题可分开来考虑。任何帕累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该认为价格的配置作用和分配作用可以区别开来,即可重新分配商品禀赋来确定各人拥有多少财富,再利用价格来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按人们决定向市场出售的劳动征税是一种扭曲税,如果对出售的劳动征税,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就会被扭曲,会比没有这种税收时提供更少一些的劳动。只有按潜在劳动价值即劳动禀赋征税才不会造成扭曲。

  3.一般均衡配置是指在该配置中,每个人从其能够买得起的商品集中选择其最偏好的商品束。在一般均衡系统中,人们只确定相对价格。

  4.假如对每种商品的需求随价格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那么,总是存在着一些使每个市场中需求同供给相等的价格,这就是竞争均衡。

  1.一个最小的参与者集合,即一个消费者、一个企业和两种商品。这样一个经济模型的传统名称就是鲁滨逊·克鲁索经济。在这样的经济中,他既是一个消费者,又是一个生产者。

  2.如果所有的企业均是竞争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那么竞争均衡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它与分配无关,利润最大化只效率,不公平。这一结论只有当竞争均衡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这一暗含假定任何一家厂商的选择并不影响其他厂商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就是说,它排除了生产的外部效应的可能性。同样,这个要求企业的生产决策不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可能性,就是说,不存在消费的外部效应。

  3.在纯粹交换经济的情况下,只要消费者显示出凸的偏好,每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就有可能是一个竞争均衡。在一个包含着生产的经济中,会得出同样的结果,但这时不仅要求消费者的偏好是凸的,而且要求企业的生产集也是凸的。这一要求完全排除了规模收益递增的可能性:如果企业在均衡的生产水平上有规模收益递增,它们将按竞争价格生产更多的产品。

  4.生产可能性集合表示在技术和投入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可能实现的产出集合。生产可能性集合的界限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集合的斜率表示边际转换率——一些某种产品时可以得到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边际转换率表示一种产品可以“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比率,生产要素被移动,以便一种产品的少生产带来另一种产品的多生产。

  5.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边际转换率。任何一种导致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必须符合这一条件。

  小结:1.通过竞争性的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去生产用于经济中交换的产品可以扩大一般均衡的框架。

  2.在某些条件下,经济中存在着所有投入和产出的价格集,它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和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一起,使得所有市场上的每一种商品的需求等于供给——即形成一个竞争均衡。

  3.在某些条件下,所形成的竞争均衡必定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在一个包含生产的经济中,福利经济学第一成立。

  5.当产品以尽可能最高的效率生产时,两种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表示整个经济为多获得一单位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产品的数量。

  2.列出一些希望社会决策机制能做到的事情:(1)当任何一组完全的、反身的和传递的个人偏好集给定时,社会决策机制将产生具有相同性质的社会偏好;(2)如果每个人偏好选择x超过选择y,那么社会偏好就应当把x排在y的前面;(3)x和y之间的偏好惟一地取决于人们如何排列和的顺序,而不是人们如何排列其他选择的顺序。阿罗不可能性:如果一个社会决策机制满足性质1、2和3,那么它必然是一个——所有的社会偏好顺序就是一个人的偏好顺序。表明社会决策机制的这三个非常有道理且合意的性质是和不相容的:不存在进行社会决策的“完美”方式。不存在完美的方式把个人的偏好“加总”成为社会的偏好。

  3.社会福利函数就是各消费者个人效用函数的函数,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排列只建立在个人偏好基础上的不同配置的顺序,而且它是每个人的效用的增函数。两个行为人情况下的可能的效用集合,这个集合叫效用可能性集合。这一集合的边界——效用可能性边界,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所对应的效用水平的集合。福利最大化点是具有帕累托效率的,必然出现在效用可能性集合的边界上。如果效用可能性集合是凸的,那么每一个帕累托有效率点就是效用加权和的福利函数的最大化点。福利函数提供了一种指出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的方法:每一个福利最大化点都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而每一个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点都达到了福利最大化。

  4.个人福利函数或伯格森-萨缪尔森福利函数是个人效用水平的直接函数,同时又是个别经济行为人的消费束的间接函数。所有的福利最大化都是竞争均衡,且所有的竞争均衡都是某一福利函数的福利最大化。

  5.如果没有一个行为人对于任何其他行为人的商品束的偏好超过对他自己的商品束的偏好,这种配置是平等的。如果某行为人i确实偏好另一行为人j的商品束,就说ij。如果一种配置既是平等的又是帕累托有效率的,这是一种公平的配置。如果交换后的配置位于每个行为人的经过最初配置的无差异曲线“之下”,那么最初配置是一种平等的配置。来自平等分配的竞争均衡必然是一个公平配置。因此,市场机制将保持某种平等性:如果最初配置是平等分配,那么最终配置一定是公平的。

  3.即使最初配置是对称的,随意的交换也并不一定产生公平配置。然而,情况表明,市场机制可以形成公平配置。

  1.产权界定不清的情况可能导致无效率生产的外部效应,这意味着可以有许多办法通过改变生产的外部效应而使所涉及的双方的境况都得到改善。在某些条件下,涉及外部效应的商品的有效率数量于产权分配这个结论有时被称作科斯。通过产权的再分配,外部效应可以内部化。市场本身提供了使生产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信号,大多数企业已经使相互影响生产的单位之间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小结:1.福利经济学第一说明,在没有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的竞争市场将产生有效率的结果。

  6.纠正生产外部效应的办法包括:征收庇古税,建立外部效应市场,仅仅许可企业合并,或以其他方式转让产权。

  1.对于互补品,一种元件的价值会因另一种元件的存在而得到显著提升。一体化厂商制定的利润最大化价格,小于两家厂商制定的利润最大化价格。与合并前相比,两家生产互补品的垄断厂商在合并后会实现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利润。当转换成本非常高时,终端用户就可能发现他们正处在一种被锁定的状态:转换为一个不同系统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要实现转换时难以想象的。

  2.网络外部性是外部效应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一个人得自某种商品的效用取决于消费这种商品的其他消费者的数量。没有人加入网络的低水平均衡,以及有许多人加入网络的高水平均衡都是稳定的均衡,而中间均衡则是不稳定的。当成本较高时,在惟一的均衡处,市场规模为零。随着成本的降低,市场上会出现其他可能的均衡。

  3.最初,与网络联系的用户的数量很少,用户的数量只会随着成本的降低而逐渐增加。当到达某个临界群时,网络的增长会急剧地膨胀,这是一个有关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可能径。基本上,它起始于零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些微小的扰动。成本逐渐下降,在某一点,到达一个临界容量,它跳过低水平的均衡,并且系统快速上升至高水平的均衡。这是一类均衡的可能调整。

  小结:1.由于信息技术在系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消费者更换任意一个元件都要支付很高的成本。

  3.协调定价将增加两家垄断厂商的利润,并改善消费者的境况。要实现协调定价存在许多方法,包括合并、协商、收益分享和商品化。

  8.通常,诸如图书和之类的信息产品既可以出售,也可以出租。租赁或者销售都可能更为有利可图,这要取决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

  2.在许多场合利用不同的来确定公共物品的提供量。人们运用指令机制,即由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来决定由提供的种种公共物品的数量。在另一些场合人们采用投票制度来作决定,即由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投票来作出决定。

  3.在单峰偏好的条件下,随支出量的增加净效用会上升一直到最偏好的某一支出点为止然后便开始下降,它不可能出现上升下降然后再上升的现象。如果每人都具有单峰偏好,由大多数投票所表达出来的社会偏好根本不会出现不传递性,应选择中位数支出水平——这种开支水平会使占人口一半的人认为应该增加开支,而另一半人感到应减少开支。惟一可能的均衡投票结果是要求增加公共物品支出与要求减少公共物品支出的投票数正好相等。为了投票最终结果,人们会产生某种冲动,作出与他们可能具有的真实偏好并不一致的投票选择。

  4.有一些人的评价值会使总的评价值发生大于或小于公共物品成本的变化。这些人叫关键人物。其重要性在于他们必须有一种如实表达其真实评价的恰当激励。公共物品决策中使用的格罗夫斯-克拉克机制表述为:(1)向每个行为人成本,这是指每个决定提供公共货物的人必须支付的费用;(2)要求每个人都表明有一个净值,这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他的线)如果所表明的净值之和事正数,公共物品就得到提供,如果是负数,就不会被提供;(4)要求每个关键人物纳税。税收并不缴纳给其他行为人,而是缴纳给国家。税收由关键人物缴纳,以使他们能面临一种讲线.克拉克税仅适用于拟线性偏好,而且不会导致帕累托有效率的结果。关键人物缴纳的税收反映了他们的行为对其他人所造成的损害。如果必须缴纳税收,那么私人消费最终将低于可能达到的水平,因而这是一种帕累托低效率。该税所固有的平等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克拉克税就是要如果有公共物品提供会使每个人的境况变好一些,那么就应提供这种公共物品。当然这不一定意味着每个人的境况真的会更好一些。

  2.如果公共物品按某个固定数量提供或者根本不提供,公共物品提供量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支付意愿(保留价格)之和超过公共物品的成本。

  3.如果公共物品按可变数量提供,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数量为帕累托有效率的必要条件就是边际支付意愿(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成本。

  4.搭便车问题指的是对个人的一种,即让别人去提供公共物品。一般来说,由于搭便车问题,纯粹个人主义的机制不会产生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

  5.为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已提出了多种集体决策方法。这些办法包括中央机制、投票和克拉克税。

  1.由于获得信息的高成本,低质量的商品挤出高质量的商品。这是逆向选择问题。最早在保险行业中使用。发生在保险行业中的另一个有趣的问题叫风险问题。把影响某种事件发生概率的行动称作提防行动。而缺乏采取提防行动的激励的情况叫做风险。保险太少意味着人们承担很多风险,保险太多意味着人们采取的提防行动会不够。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并不想向消费者提供“完全”的保险。它们总希望消费者也面对一部分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最好的保险政策要包括“免赔额”的原因,在任何索赔中,被保险人都必须支付这份金额。通过使消费者支付部分赔偿金额的办法,保险公司就能确保消费者始终有采取一定量提防行动的激励。如果保险公司不能察知提防行动的水平,它是不会允许消费者购买他想要购买的那么多的保险的。

  3.风险指的是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的行动这样一种情形。因此,它有时被称作隐藏行动问题。逆向选择指的是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市场另一方的商品的“类型”或质量这样一种情形。因此,它有时被称作隐藏信息问题。涉及隐藏信息的市场均衡通常意味着由于“正品”和“次品”这两种类型的商品之间的外部效应,所以发生的交易太少。

  4.“我怎样使某人为我做某事”是设计激励体系的中心问题。卓有成效的激励计划应该以某种方式使工人获得的报酬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的产量。确切地讲,激励设计问题就是决定报酬该对产量作出怎样的反应。设计激励计划,最重要的事情是必须使工人从事某项工作而获得的效用至少等于他在别的选择中可能获得的效用,得到参与约束。激励计划必须满足两个约束条件:第一,激励计划必须使工人得到总效用;第二,激励计划必须使劳动水平x*的边际劳动产品等于边际劳动成本。可以用收取租金、雇佣劳动、要么接受,要么、分成制的办法来解决。为了设计有效率的激励计划,必须确保进行劳动量决策的个人是产量的剩余者,激励计划向工人提供的边际效益必须等于他的边际产品。

  5.不对称信息的引入使我们对激励方法的评价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所有者不能察知劳动的水平,那么雇佣劳动就不可行。收取租金和要么接受、要么计划使工人承担的风险太多。分成制是这两个极端的折中:它使工人有生产激励,却不使他承担全部风险。通过向雇员支付远远高于他们在其他地方可以获得的工资,就提高了他们被解雇的成本——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他的监督成本。

  2.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行为人的类型是不可察知的,因此,市场的一方必须根据市场另一方的行为猜测产品的类型或质量。

  3.在涉及逆向选择的市场上,很可能出现交易太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通过交易使每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

  4.发送信号指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当逆向选择或风险出现的时候,某些行为人会想要对能使他们与其他行为人区别开来的信号进行投资。

  5.对信号进行投资可以使个人受益,但却造成社会浪费。另一方面,对信号进行投资可以有助于解决不对称信息带来的问题。

  6.有效率激励计划(对劳动水平有完全的察知)使工人成为剩余者。这表明工人将使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

  远程课程(随报随学)+制定详细计划+暑期集训+百日集训+小班授课+绝密预测+复试关系疏导+班主任全程监督管理+全程测试监督体系+答疑体系,精准把握命题趋势,全日制高三式高强度训练

  推荐: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