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L126.Com - 坤龙教育资源网

王松霈: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创建与发展

作者:小编 来源:未知 日期:2018-8-21 15:36:27 人气: 标签: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
导读:1928年8月生,籍贯天津市。全球生态经济研究所(GEEI)首席顾问,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教授。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开拓者、创建者、…

  1928年8月生,籍贯天津市。全球生态经济研究所(GEEI)首席顾问,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教授。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开拓者、创建者、梦到找不到回家的路理论奠基者之一,主要负责我国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建立和推动工作,生态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王松霈作为许涤新的助手之一,亲身经历了我国生态经济学从开创到发展的全部过程,他的讲述,使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的形成,以及为之服务的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1980年,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许涤新先生提出,建立中国的生态经济学科。这是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

  近40年来,我国生态经济学通过创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中“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指导思想如今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生态经济”概念深入,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也将生态经济放在了重中之重的。

  作为中国生态经济学的者,许涤新对这门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王松霈作为许涤新的助手之一,亲身经历了我国生态经济学从开创到发展的全部过程,他的讲述,使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的形成,以及为之服务的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1980年8月,许涤新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全国畜牧业经济理论上提出:“要研究生态经济问题,逐步建立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因此,王松霈认为,这一天应作为中国生态经济学发端的日子。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王松霈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又回到生态社会的三个时代。工业社会中生态与经济的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自然资源、污染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要求的客观规律必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新的生态社会,而生态社会的标志,就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八大公害事件”,这让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等五大问题开始凸显:发达国家不断恶化的污染问题,开始激起世界范围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与。进入70年代后,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需求增加和过度开采,导致能源危机、资源和生态退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开始出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现象。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增多及人口增长过快等。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很明显,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已经很难解释,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其他一些关心这些问题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并试图寻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

  20世纪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派和以美国的赫尔曼·卡恩和朱利安·西蒙等人为代表的乐观派开展了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前途的大讨论,为世界与发展运动的形成进行了思想准备。在此基础上,1972年联合国在召开“人类会议”,把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1992年,联合国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与发展会议”,明确把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与此同时,随着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世界范围内逐渐出现了一种“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其表现遍及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城市建设开始强调自然、产品和产业开始强调绿色,生态农业、生态住宅、绿色包装、绿色食品等概念层出不穷。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中国在1980年由许涤新提出生态经济学,比美国晚了10多年。但与世界同步的是,中国的生态经济学与世界一样,都是因为新的生态时代的大背景而形成的。

  1980年9月,许涤新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一次生态问题座谈会,以推动学界对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通过工作安排,最后决定负责组织的任务就落在了王松霈的头上。自此,王松霈开始了长期负责组织推动生态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艰巨任务,并以之作为研究方向,开始了近40年的生态经济学研究工作。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在近40年的发展演进中,尤其是在创建的早期,出现了许多个“中国第一次”。这些“第一次”有许多是在许涤新的直接领导下出现的,“有幸的是,我也在其中组织和经历了所有的工作。”王松霈说。这些“第一次”具体反映了中国生态经济学开拓创建和发展的进程。

  1980年9月,由王松霈负责组织的我国第一次生态经济问题座谈会举行。马世骏、侯学煜、阳含熙(均为中科院院士)等生态学家和许涤新等经济学家坐在一起,标志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顶尖学者开始合作,共同创建中国的生态经济学。

  1982年,王松霈负责组织,在江西南昌召开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会上明确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标志着我国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

  1984年2月,由王松霈负责组织,“全国生态经济科学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作了报告,国家相关部委的主要领导和我国许多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如钱学森、陈岱孙、于光远、刘国光等出席大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组织起了全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队伍。

  1986年,王松霈主持的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组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生态经济学专著,从无到有建立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初步理论体系。

  1992年,王松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重点课题,主编出版专著《21世纪的生态经济管理》,第一次开拓生态经济管理学新领域。

  “可以说,生态经济学自创建开始,就受到了广泛重视。”王松霈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例。1984年“全国生态经济科学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召开,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答应到会作报告,但正值他要去当时的苏联参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礼,许多报告都推掉了,却保留了生态经济学的报告。这份报告初稿由王松霈等三人起草,但在最后报告的提法和高度上却远远超过了社科院的初稿。万里在报告中提出了三点:一是生态经济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性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事。二是建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连同中国环保等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表现。三是我国今后发展经济,不但要综合经济平衡,同时也要生态平衡,要用两个平衡思想指导我国的经济工作。由此可见,在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之初,就被提升至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研究高度了。

  对于生态经济的内涵,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只是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述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和稳定、生态经济平衡等。

  对此,王松霈提出,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是载体,生态经济平衡是动力,生态经济效益是目的。

  王松霈认为,中国的生态经济学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为可持续发展建立了自己的学科理论。它为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在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实践中迅速发展了学科本身。如今,生态经济的指导思想已经被各级领导广泛接受,生态经济的概念已经深入,成为推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

  王松霈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一个生态与经济结合的范畴。对于它在当代的建立和运用,要从生态与经济结合的各种经济关系上认识它所具有的三个特点: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生态经济矛盾,从根本上说,都是来源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

  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持续和公平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因为只有公平才能够实现持续,没有公平就不能实现持续。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代际的公平。即今天追求高速度发展经济,不能以后代人赖以发展经济的生态系统资源为代价。

  三是从目前和长远的关系上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性。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着眼点。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性,来源于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供给的持久性和生态对污染容纳的持久性。其实现的基础是人们必须认识和正确对待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和生态容纳排污能力的有限性。这也就要求,人们发展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经济的需要和长远发展经济的需要,以及取得当前经济利益和长远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王松霈认为,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适应当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并推动它们协调的理论。同时也由此建立了自己的整个学科理论体系。其理论核心具体表现为:第一,它体现了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人类社会从过去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又现在的生态社会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在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产生,它的提出体现了生态时代人们改变经济发展中生态与经济不协调严重现状的要求,它的运行以生态社会中生态与经济不协调和实现协调的矛盾运动为动力,它的前途以实现生态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的生态时代与过去时代对比的一个最基本的突出特点。由此,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体现了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并使自己成为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第二,它决定了整个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学科基本理论特色的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适应新的生态时代要求而建立,以兼顾生态与经济两个方面的要求和指导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基本特色。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以自己的理论体系整体而存在,它有一系列的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范畴和基本原理,它们互相联系和依存;同时也分别在各个方面对生态经济发展实践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应当看到,生态经济学的这些基本理论范畴和基本原理,对实践分别所起的具体指导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它们所起的指导实践、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本作用又是相同的。其关键就在于它们的建立都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这一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并由此赋予它们共同的理论特色。例如生态与经济双重存在的原理、生态与经济整体统一的原理、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原理和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统一的原理等,无一不是以生态与经济的结合来构建,并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作为其基本理论特色。

  王松霈提出,生态经济学在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中,以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作为核心理论,由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认为,其作用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来实现的。第一,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的统一。研究新的生态时代条件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关系,首先应该看到,两者的存在和作用是密切关联和内在统一的。这是因为:首先,它们提出的目的和任务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为了解决当代普遍存在的愈来愈严重的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问题,通过指导人们端正自己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使当代经济从生态与经济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它们提出的具体着眼点和内涵侧重点有所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是经济发展本身,具体是说明经济发展的动态状况和前途。其直接涵义是指经济发展纵向过程的具体协调状况,强调的是在时间序列上当代人和后代人发展经济是否具有同等的生态经济条件,从而考察经济的发展在代际之间是否能够继续。而生态经济学着眼点则是经济与生态状况之间的关系,具体是看它们的存在是否互相协调,以及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相互影响。其涵义则同时包括空间区位上的“横向”协调和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协调两个方面。前者通常指地区之间(包括国与国、省与省、县与县,以及一个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后者通常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即代际的协调。然而应当看到,以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两者的这些不同,只是在统一方向和任务下的具体差异。它们在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下,其存在和作用则是完全一致和步调统一的。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上。研究新的生态时代条件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范畴的关系,同时也应该看到,“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作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这是因为:首先,在实际经济发展中,“生态与经济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为只有在生态与经济实现协调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才能够继续进行。即生态与经济协调了,经济的发展才可能持续;没有协调,就没有持续。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上。“生态与经济协调”包括纵向的协调和横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涵也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侧重强调纵向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有的甚至只是指过去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单纯经济本身的协调发展),而广义的可持续发展(即本来全面含义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同时包括纵向的生态经济协调和横向的生态经济协调,而其中横向生态经济协调又总是作为纵向生态经济协调的基础而存在。由此,生态经济学(具体通过它的“生态与经济协调”核心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提供理论基础,是十分明显的。

  王松霈回忆说,许涤新先生是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先行者和奠基者。生态经济学是他晚年建立的最后一个学科,也是投入心力最大、时刻不忘推动其发展的一个学科。他亲自写文章、主持会议、身体力行,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为生态经济学的创建各方奔走。

  1988年1月,许涤新病重住进医院,仍不忘生态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直到他生命垂危时,在医院病榻前还我说,‘以后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一定要做下去,把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发展起来’。直到1988年2月8日许涤新先生逝世前,他还一再同夫人方卓芬说:‘生态经济学要大力提倡’。”王松霈说。这是许涤新先生对我们所有生态经济研究工作者的最后嘱托。

  许涤新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的许多论述,综合起来,主要是他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经济学,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态经济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的生态经济学。对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建设和基本理论问题,如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等,许涤新都有专门的论述。我国生态经济学中“生态与经济协调”的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也明显地贯穿于许涤新的许多著述论证中。

  许涤新先生为中国生态经济学奠基和播种,40年后,回顾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我们高兴地发现,许涤新先生播下的生态经济学种子,如今已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已经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