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L126.Com - 坤龙教育资源网

段炳德:构建新宏观形势下的财政政策分析框架(上

作者:小编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1-27 5:59:43 人气: 标签: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导读:国际金融危机给当前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带来重大挑战,建立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上的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引发理论与政策界的反思。1929年大萧条之后,随着凯恩…

  国际金融危机给当前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带来重大挑战,建立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上的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引发理论与政策界的反思。1929 年大萧条之后,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财政政策成为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武器。20 世纪 70 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受到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猛烈,财政政策的理论根基受到。但是,随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新古典经济学同样遭到了金融危机的修正,财政政策作用得到反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段炳德研究员基于当前宏观财政政策效应理论进展和国内财政政策实践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框架的7条。全文发表于《财经智库》2018年第1期。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当前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带来重大挑战,建立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上的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引发理论与政策界的反思。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支柱。建设大国财求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相应地,大国财政也应该构建完善的现代财政政策分析框架。学理上,前者属于制度分析的范畴,更多使用新经济学分析工具,得出的结论更倾向于增强国家的财政能力;后者属于效率分析的范畴,使用标准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得出的结论往往要求财政政策符合经济增长和熨平经济周期的需求,因为公共部门的缺乏竞争往往导致效率较低,需要收支规模。中国的大国财政建设对财政理论与实践都提出新的要求,伴随国际上宏观经济理论求变的呼声,财政政策的作用需要重新认识。

  财政政策因经济危机而兴。1929 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形成影响深远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随着证券市场崩溃、失业率急剧上升,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大萧条中,美国有 5500 家银行倒闭,失业人数达到 1700 万人以上,占总劳动人口的 1/4 以上,美国整体经济倒退至1913 年的水平。一些国家因为经济危机战争扩张的道,如和日本,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美国在罗斯福总统的带领下,积极干预经济,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消费和就业,稳定金融市场,到 1939 年,美国基本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利用财政政策积极干预市场为特色的罗斯福新政促使美国经济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淖,夯实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协约国集团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诞生并深度影响政策实践。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该书通过建立总量经济分析框架,论证需求不足与周期波动的关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对传统古典经济学的,此后财政政策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武器。凯恩斯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判断宏观经济会因为需求周期性下降而出现危机。这就是解释经济危机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佐证了刺激经济的政策的合。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拥有了正式的分析框架 IS-LM 模型,在财政政策的作用之下,商品市场如何达到均衡;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之下,货币市场如何达到均衡;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之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如何达到均衡。财政政策对于走出 20 世纪 30 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财政政策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重建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也使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战前每十年爆发一次危机的周期律。实践中,美欧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应对经济波动时,财政支出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950—1973 年,美国的平均经济增速达到 4.25%。

  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奠定了财政政策黄金时代的基础。战后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当时的欧洲百废待兴,美国凭借强大的财力,对欧洲展开全面的经济援助,西欧国家财政支出扩张,实施基础设施建设。1965 年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引用弗里德曼一句名言作为文章标题: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了 。虽然在第二年的《时代》周刊中,弗里德曼做了,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当时的地位确实难以撼动,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处于核心地位。该文引用一名经济学家的话,把肯尼迪总统称之为第一位“凯恩斯”总统。

  财政政策因经济危机而衰。1973 年开始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同时出现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和通货膨胀,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通胀率与失业率相互交替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石油危机是一种供给冲击,石油的短缺导致了石油价格的飙升。而因为能源价格的上升,宏观经济陷于低迷状态,经济增长停滞。此时,扩大财政支出只会加剧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猛烈,财政政策的理论根基受到。与此同时,经济理论上,卢卡斯(Lucas,1976)猛烈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而且缺乏预期对经济主体影响的考虑,形成新古典经济学的“”。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诞生并确立了学术主流地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巴罗提出李嘉图等价命题,即因为消费者预见到公债将以未来增税,所以缩减当期支出,从而使财政政策失效。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因此流行。供给经济学也一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相继大力推行私有化、去国有化,大规模减税等政策,美欧经济重拾增长。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宏观经济的大稳健时期(GREAT MODERATION)(Bernank,2004),货币政策成为主角,财政政策沦为配角。这一时期,学术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流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建筑其上的新凯恩斯经济学成为教学与研究中的主要内容。实践中,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成为美欧等中央银行的重要经济预测工具,强调供给管理的里根经济学一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盛行。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成为熨平经济周期的主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性、低税率、放松管制等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直接影响,直至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欧美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救市,财政政策重新引起关注。而果断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的中国经济,率先反弹,重拾高速增长态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后危机时期,在学者重新反思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财政政策的作用也得以重新审视。

  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机构没有有效预警金融危机。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事前宏观经济学家并没有做出有效预测和预警。2007 年,美联储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米什金在提交的预测模型模拟结果中,对即将发生的金融危机毫无预计。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时至今日,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欧盟经济体从金融危机发展到主权债务危机,经济泥潭和内部纷争,欧元区甚至有崩溃的;美国失业率在 8% 左右的高位徘徊;2012 年以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增速下滑的。2008 年底,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分别向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和英格兰银行行长提问,为什么没人意识到危机的到来?经济学界所面对的 “女王的质疑”,也是对宏观经济学面对本次危机的表现所产生的质疑。

  当代宏观经济理论不能有效解释金融危机。金融与贸易化、国企私有化、资本税低税率、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紧缩财政政策以及最小干预的市场经济是欧美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其中,许多结论来自当代宏观经济学的。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 1989 年左右形成“共识”(Williamson,1989)。执行以上宏观经济政策的欧美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学对此解释乏力。宏观经济学在近三十年的发展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取得优势的重要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且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影响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更长。这些因素对宏观经济学提出重大挑战。干预程度更深、实行对外资本账户管制的中国经济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表现良好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主义经济学观点的力。

  三十年的国际经济平稳发展造就宏观“大稳健时代”。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2007 年,宏观经济经历了接近三十年的稳定,低宏观经济波动、低通胀的宏观“大稳健时代”。对大稳健时代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幸运的结果;二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中国和印度融入全球经济为世界经济的稳健增长提供了新的原动力;三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但是以美联储伯南克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更相信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深刻了解和正确把握造就了“宏观大稳健时代”。宏观经济学在危机前出现观点和技术上的趋同。观点趋同主要是指,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受到普遍的接纳。预期、微观经济学基础成为主流宏观经济学基本构成。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共享类似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技术趋同主要是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一般性应用工具。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与其说是问题主导,不如说是方法主导。动态规划方法、20 世纪 80 年代大规模计算机的应用,使复杂经济学数学公式的计算简单化、易用化,使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的技术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动态递归结构、微观经济学基础等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家的基本工具。

  2008 年,布兰查德在危机发生前几个月发表论文《宏观经济学现状》(State of Macro),对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近二三十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回顾,对现状进行评论,其得出的结论是宏观经济学的状况不错。这基本代表了当时宏观经济学界的主流声音。该文于 2009 年正式发表(Blanchard,2009)。

  主流观点呼吁修补目前的宏观经济分歧框架。危机发生后,布兰查德等发 表 的《 反 思 宏 观 经 济 政 策》 一 文(Blanchard,Dell’ariccia,and Mauro,2010),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所知、所惑、危机教训和改进方向作了详尽梳理,是经典的危机反思文章。该文认为,经济学界此前最重要的共识是稳定物价和低物价政策,利率政策成为唯一的政策工具,财政政策的作用有限,金融监管没有成为宏观政策的组成部分。危机所带来的教训是,物价稳定宏观政策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条件,低通胀政策在通缩式衰退发生时,使宏观政策的回转余地减小;金融部门对宏观经济是重要的, 金融监管对宏观经济并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要和金融监管政策融合;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政策工具,要发展财政稳定器政策,财政政策需要在经济景气良好的年份为未来的衰退积攒政策“弹药”。

  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重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框架。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克鲁格曼对宏观经济学现状的最为激烈,他宏观经济学处于的中世纪。2009 年 9 月,克鲁格曼发表长文《为什么经济学错得如此离谱》(Krugman,2009),在回顾了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之后,克鲁格曼危机质疑一些经济学家“误将优美当真理”:漂亮的数学表达方式,并不代表经济现实中的真理。他认为,有限、制度缺陷、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不完美、监管者对监管本身的疑虑都被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家有意忽视了,学派就是这些经济学家的代表,重视这些问题就会产生更审慎的政策,而不是单纯相信市场会解决一切。对未来经济学的发展,克鲁格曼认为,宏观经济学在主义的轨道上滑出得太远了,宏观经济学必须重新确立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地位,凯恩斯对经济衰退的分析还是最有用的框架;宏观经济学必须容纳行为非和市场不完美因素,而行为金融学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代表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派经济学家选择相信市场而非。卢卡斯于 2009 年 4 月在外交关系委员会上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伪劣经济学的产物。同年 8 月,卢卡斯发表文章(Lucas,2009),为经济学家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所面临的。在这些中,伯南克的货币政策和米什金的预测模型成为靶心,卢卡斯在为之做出后,强调了伯南克、米什金等主流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贡献。卢卡斯在大学的同事柯克莱恩(Cochrane,2009)撰文反驳克鲁格曼。他认为,金融危机并没有违反有效市场,因为有效市场的核心观点是无人可以预测市场,不能据此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发生。这也是卢卡斯的观点。柯克莱恩强调,市场并不完美,控制市场会更加糟糕,监管者同样的,他们也不能预测危机。

  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是争论的核心。目前宏观经济领域的最重要的分歧来自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即在经济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追溯经济学的发展史就会发现,相信市场是经济学的基本教义。比如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结论上的重要分歧是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只有通过财政政策扩张总需求,才能走出金融危机。卢卡斯认为,经济人的预期会让财政政策失去效力。巴罗 -李嘉图等价认为,现在的债务会被消费者理解为未来的税收,因此会缩减消费,对冲掉财政政策的作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出台庞大经济刺激计划,更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刺激伴随更快的经济复苏。欧盟国家受困于庞大的债务,政策回转余地缩小,在紧缩和停滞的困境中踯躅不前,越陷越深。在欧盟内部最大的政策分歧依旧是紧缩财政预算与经济增长谁更优先的问题。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第一类的自动稳定器是公共支出和累进的所得税政策;第二类是对减税,对增加支出,比普惠式的财政政策带来更大的增长乘数。自动稳定器政策比凯恩斯的公共支出政策成本更小。与财政政策遭受到理论界的普遍质疑不同,货币政策的作用早已经形成广泛共识,货币政策反映函数泰勒规则与央行的性为众多国家所接受。物价稳定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产出缺口和物价水平成为决定货币政策的两个最重要的变量,央行形成潮流。在央行不的情况下,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会倾向于用通货膨胀进行融资,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尴尬的是,遭受普遍质疑的财政政策却发挥着显而易见的作用,而共识之下的货币政策导致了经济危机。

  危机后有经济学者重新反思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其实早前凯恩斯就曾发表著名的金融市场赌场论,他认为金融市场本身被投机行为所占据,而不能反映经济的本来面目。但是其后经济学的发展却逐渐肯定金融市场的作用,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占据主流,他们认为金融价格反映经济的有效信息,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既然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因此最大化公司的股价应该成为公司管理层的首要目标。资本资产价格模型(CAPM)等的创立,使金融经济学日益精巧化,金融模型的衍生使经济学的计算达到了物理学的计算标准。火箭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使用同样的研究工具。

  经济全球化对宏观经济理论提出挑战。目前的经济学体系还是国内经济理论和经济理论两种模式。封闭经济的研究不考虑国外经济的影响,只研究国内经济主体和政策选择,比如在家庭、企业决策模式确立后,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如减税或者提高利率对消费者和企业产生的影响。经济下,引入了汇率因素,国际价格对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最后达到均衡。在全球经济模式下,消费者、生产者、原料能源提供者,实现了全球分工。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人均劳动成本的差异、技术手段的可转移性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一部分国家成为消费国,一部分国家成为生产国。虽然生产国的居民也要消费,但是在全球经济模式下,生产国的居民选择更多的储蓄为消费国的消费提供融资,消费国的居民通过金融手段透支未来消费,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作为载体和桥梁,共同维系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这种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之下,可贸易品的价格维持低水平,盯住物价的货币政策可以维持持续宽松,但是房屋、服务等不可贸易品,在宽松货币政策下价格攀高。在金融创新使得杠杆无限扩张的情况下,加上低利率水平和最小化监管政策,房地产领域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泡沫。一两个大公司的金融链条的断裂,推倒了整个经济产业链上的多米诺骨牌,这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化逻辑。

  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的属性不会改变,穷国在收入水平向发达国家进一步靠拢之前会更多地选择储蓄。富国对国际商品的依赖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调整只能是对国内经济部门的调整和国际金融体系的修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复兴计划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新兴大国的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将会继续维系。扩大内需的政策只是上述经济模式的修正和缝缝补补,而不是重构和。新的全球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成为必然。生产国、消费国、资源国的全球分工,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全球宏观经济模型,需要模拟这种新形势下的全球一体化经济。

  金融危机修正经济理论。市场不完美因素与经济学基本框架需要进一步融合。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萧条与繁荣的周期,市场不完美理论和市场理论也在交替占领阵地。咸水学派的经济学家开始使用一些综合的办法,比如曼昆在论文中对短期凯恩斯主义与长期古典主义进行结合。新凯恩斯主义就是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框架内引入价格刚性、垄断等市场不完美因素,构建起新一代的宏观经济模型。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必须容纳经济的不完美和经济主体的非。当前宏观经济研究中,动态财政学理论(Kocherlakata,2010)是一个重要方向。经济学内在研究的方导向决定、新的数学方法的问世将促进新的经济理论的发展。现有宏观经济学建立于拉姆齐经济模型之上,即代表性当事人模型。目前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和经济研究人员对现代计算手段的掌握,使以前困难的计算,如动态莫里斯方法应用成为可能。Kocherlakata 等教授的研究,将委托代理框架宏观化、动态化,这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个研究方向在政策应用上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一旦新的方法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得到验证,该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将迅速确立。

  世界主要经济体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的实施,使得对财政政策的研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的研究热度也在迅速上升。

  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当利率降到零以下时,宏观货币政策将会陷入流动性陷阱。日本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进入长达 20 余年的经济增长放缓时期,利率长期徘徊在零左右,通货紧缩局面难以改观,推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经济增长长期低迷。2006 年,中国超过日本,占据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2015 年底,日本 P 约为中国的 40%。

  较新的经济研究表明,零利率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财政乘数更大。克里斯蒂安、艾肯鲍姆和里贝罗(Christiano,2011)提出,当货币政策流动性陷阱,即名义利率降到零左右的时候,财政支出增加不会促进名义利率的提升,但是由于开支会提升通胀预期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为负,负实际利率会引致私人开支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支出的效应会大大增强。据他们计算,在名义利率为零的情况下,财政乘数超过 1.2。德龙和萨默斯(DeLong and Summers,2012)提出,在衰退发生时,短期名义利率为零,出现较高周期性失业率和过剩的产能,增加支出将不会被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和供给侧瓶颈所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融资提高未来潜在产出。因此,在名义利率为零的水平上,财政政策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

  首先,区分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财政政策效应会有显著差异。供给冲击发生时,扩张需求的财政政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比如在两次石油危机时期,财政刺激往往会导致通胀,甚至出现滞胀。受需求冲击,经济增长低于潜在增长率,市场自动调节往往会产生持续性。实施财政政策更能发挥作用。对美国经济来说,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冲击,分别有供给冲击与需求冲击的成分,对依赖大量外需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则是需求冲击更显著。

  其次,从分类财政政策的效应来看,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乘数效应最显著。财政政策的种类具体可以划分为: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消费性支出、财政一般转移支付、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降低劳动所得税税率、降低消费税税率、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等减税政策。有研究表明,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乘数更大,消费性支出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效果类似,一般转移支付和减税政策的财政乘数较小。

  从的财政政策实践来看,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截然不同。外需为主、高速发展时期的经济体在外需冲击的情况下,财政刺激计划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美国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财政政策表现较好。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两次积极财政政策也都收到了良好效果。二者面临的共同经济背景是,国内基础设施的相对不足,大规模投资建设可以弥补私人投资的急剧下降,既补充短板,又拉动需求。

  税收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更值得期待。政策设计中,存在一些反周期的财政措施,如累进制的税率设计、通胀指数化的财政支出措施、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等,这些措施在经济上升时期自动起到财政紧缩作用,在经济下降时期自动发挥财政扩张作用。这些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扭曲作用都相对较小。

  财政政策具有两种经济效果:一是通过激活经济,挤入民间投资;另一是导致市场利率的上升,挤出民间投资。财政刺激政策导致总需求的扩张,对通货膨胀压力,使真实利率上升,而挤出民间投资。如果没有适应性宽松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将大打折扣。相反,如果货币政策维持名义利率不变,通胀上升会挤压实际利率下降,从而挤入民间投资。财政刺激政策如何与适宜性货币政策配合大大影响财政刺激政策的效果。

  中国经济在 2010 年面临梦见参加别人的婚礼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多次上调利率,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试图遏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其后从沿海发达地区到内陆,相继发生了波及面较广的民间借贷危机,民间借贷利率飙升。中国的借贷利率不能反映市场利率的真实供求情况。民间借贷利率成为确定中国市场利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年息高达 20% 以上的民间利率与 3% 左右的利率形成强烈的反差,虽然这与中国金融垄断体制和国营民间二元经济有关,但是财政政策导致民间利率上升,抬高了投资成本,挤出了民间投资,使财政支出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这同上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不同。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中国国内的整体基础设施匮乏,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挤入效果明显。

  美国扭曲操作的货币政策取得一定效果。在大规模减税等财政刺激政策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之时,美国出台三轮货币宽松政策,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大规模引发货币,有效地压低了利率,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复苏。结合制造业振兴计划、美国天然气产量的快速上升等新能源政策,美国经济增长的步伐逐渐加快,这种新型的宏观经济政策操作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日本等经济长期低迷国家有意效仿。2008 年后美联储通过三轮量化宽松(QE)政策,至 2014 年 10 月其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充了将近 3.5 万亿美元。2016 年 1 月22 日欧洲央行宣布,从 3 月起每月购买 600 亿欧元与私人债券,持续至2016 年 9 月底,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正式启动。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