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L126.Com - 坤龙教育资源网

读经济学博士 (PhD) 的感受如何?

作者:小编 来源:未知 日期:2020-8-30 4:58:09 人气: 标签:经济学博士
导读:很久没登录知乎了。今天登录上以后突然看到这个回答底下多了很多评论。就不一一回复了。我也不想说我哪个学校的,不想丢学校的脸。终于结束了crazy的jobmarket,…

  很久没登录知乎了。今天登录上以后突然看到这个回答底下多了很多评论。就不一一回复了。我也不想说我哪个学校的,不想丢学校的脸。终于结束了crazy的job market,但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大概是因为看到了tenure的标准,觉得毕业了其实也不能咋地,还要开始新一轮的。

  最后两个offer,一个是更好的学校但是很村儿,一个是不那么好的学校,但是在大城市。我选了差一点的学校,因为tenure标准低一点(其实也挺高的),当然也有别的原因。advisors们表示非常不理解,有的直接表示了失望。要按照以前的我,百分之百会选那个更好的学校。其实我并不喜欢大城市,反倒喜欢安静人少的地方。但这次选学校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想要换一种活法。感觉以前因为做research反倒失去了很多。结果research做的也不怎么样。做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过于重视这份工作可能会让你失去以及错过很多更加宝贵的东西。我真的是想要换一种生活了。

  最近好多人找工作都有了结果,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什么某某和某某拿了joint offer呀,某某是因为是女生还做了trendy topic呀,以及某某怎么去了一个这么差的学校之类的。突然觉得好无聊。突然觉得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这些其实也挺没意思的。

  Research就是份工作而已,不要让它取代你正常的生活。但读了这么多年书,好像突然不会生活了

  我觉得我需要一个老婆 我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性格温和,没啥追求,做饭好吃,薪水比上不足(业界)比下有余(公立大U),希望找一个温柔贤惠能够支持我最好还有点漂亮的老婆,最好还能有一点点appreciate 我的nerdy 。我果然还是想太多了吧……哈哈哈

  非常赞同其中的一个评论@Cedric Yang。econ 研究难做很大程度上不是智力上的难,而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做好的research。刚开始research的时候会非常迷茫,不知道干啥。教授似乎也提供不了什么帮助。我们系很大,学生很多,教授少。每个人得到的关注是有限的。或者说,如果你不主动去寻求资源,你不会有任何资源。RA position 只有少部分人才有,多数人还是teach。想必之下,可能商学院会好很多吧。毕竟学生要少很多,每个人都有做RA的机会,都能和教授有很多interaction. 最起码我们学校是这样。商学院虽然不如econ系,但学生placement的下线可以。econ系则是上线可以很好,下线也可以很下(其实也不太清楚多下是下,比如我觉得去industry大概算下了,但可能很多人反而觉得拿将近二十万刀一年的薪水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我是属于那种不太习惯向别人寻求帮助的人。因为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没figure out就去找教授纯粹是浪费人家时间。但问题是你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figure out, 或者一年才能figure out. 难道你一年都不去找教授么?早点寻求帮助,早点解决问题。少走弯。

  social其实真的蛮重要的。和教授同学Fed的经济学家关系处的好,会非常有帮助。可以是research上的支持,或者他们可能用他们的人脉推荐你去好的conference, 好的dissertation intern etc.. 中国人在这方面一向比较欠缺。我是完全理解的。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有点socially-challenged. 我非常害怕没话找话的尴尬。找教授聊学术问题我可以说很多,但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聊学术。和教授一起吃饭我就经常不知道说啥。。。如果教授也是和我一样的人那就更尴尬。。。但是,最开始的几次会很难熬,不要刻意避开和教授吃饭。多吃几次真的就好了。习惯了尴尬,反而可以有很多话题聊。

  虽然有时候这种尴尬靠聪明也可以解决。比方今天中午和一个师兄陪来visiting的一个教授吃饭,吃饭前,visiting的教授刚做了一个talk。talk的内容将会是很好的切入点。可惜我没太听懂,问不出什么像样的问题。师兄就可以问很多有质量的问题,即使他不算是做这个方向的。Anyway, social重要,talk to others重要。不要一个人。

  三年级的时候刚刚开始做research,那个时候每天都想死。觉得死了就了。现在四年级了,依然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但却特别特别想活着。因为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就去死,真的是不甘心啊。。。

  一直觉得econ PhD的training和别的学科不大一样。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对其他学科理解有限,或者是我们学校确实比较奇葩。很多学科,比如lab science, 你跟着导师做实验,实验的内容和结果可能就是你论文的一部分。导师会告诉你一个方向。

  然后俩三月以后,发现由于某些原因,没办法再继续下去了。然后只好换topic。然后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不能一开始就把你的idea和导师讲么?这样就不同浪费这么多时间了。问题是你的idea必须specific enough, 你导师才能给comments吧。otherwise, 他只能说sounds good and keep working on it之类的meaningless的话。

  导师当然也不会Push你(反正又不是他们自己的project。。。),如果遇到不care 学生的导师,你只要不主动去找他,他是肯定不会主动去找你的,你一年没有在workshop上show up, 他可能都不会注意到(我们系就有不止一位这样的教授)。比较care学生的导师,比如我导师,也是在看你好几个月都没在workshop 上present了,才会给你发封邮件,告诉你要present。

  所以研究进度怎么样,全靠自觉。没人管你,no one cares。所以有时候就是想逃避,就是想懒惰,尤其是在research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情况下。

  导师不会读你写的,他了解你研究最好的途径是workshop上的presentation(私下当然也可以去找他聊,但他一般不会像听你presentation那么认真地听和提意见)。presentation真的是像大会一样,最开始的几次presentation通常会批得会让你怀疑人生。后来批着批着也就习惯了。表扬是毫无价值的,才能帮助你improve。

  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统计、编程、英语都要好才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学的直觉。直觉这种东西对我这种智商不高的人来说,培养的途径别无他法,就是不断地积累。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所以常常会感叹为啥自己和那些顶尖经济学家差别是这么这么地大。感觉一辈子也没啥希望赶上。

  身边有人quit,有人,有人抑郁了,也有极个别的人因为早早找到了做research的窍门竟然读得很开心(我们都对那个哥们儿开玩笑说将来去了princeton当culty 不要忘记我们啊)。我则是完全不在意以后能找到啥样的工作了。

  经常有人问我你想啥样的工作,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能混口饭吃就行。” 真的,混口饭吃就行。

  在硕士同学都已经毕业,该结婚的结婚,该赚钱的赚钱,该享受的享受的时候,你还在学校,还天天在办公室读文献,写代码,处理垃圾一样的数据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有失落。

  如果计算一下,硕士毕业之后去业界工作,赚的工资应该不会比在学校差,贴现一下,也许你会发现读这个不要学费的博士还真的是很奢侈的事情。

  我有的时候也在想,如果当时我退出硕博,现在肯定已经工作稳定结婚甚至生子了。可是现在呢,没钱没时间没老婆。

  读phd,甚至以后工作,至少你可以做你自己喜欢做的研究,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东西。你不用去完成老板交给你的你完全不感兴趣的研究任务,你也不用天天盯着股票背着公司盈利的压力。在这一行,只要你能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可以被认可。

  在这一行,你也不用在自己身上贴那么多的标签,你不用每天西装革屡,应付着那些挑剔的客户,也不用用一些外在的财富、地位住自己,你不会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定义。

  读phd很苦,每天有看不完的文献,有处理不完的数据,有写不完的论文。经常想到一个好的idea,发现有人已经做过了。好不容易估计出一个结果,不显著。不显著还算好的,显著的符号相反才是最头疼的。

  1,高手云集:在这里既有三渡和张三丰这样的世外高人(即诺得主),又有达摩院首座和武当七侠这样的资深大牛(比如说Raj Chetty).

  2,武功门类全:既有九阳功和易筋经这样的心法(Eco theory)又有太极拳和龙爪手这样的招式(Empirical)亦或是有研究金石丹药(Experimental)。

  3,funding多渠道多:这一点对做applied的少侠尤其重要,倚天剑这种氪金神器在手没有做不下去的项目,下山历练各地的衙门与钱庄掌柜也愿意接待。

  另外,这一类门派的少侠在开武林大会的时候虽然不能像少林武当一样觉领,但至少仗着本事和本派的一些reputation还可以有一席之地。

  1,误闯琅环福地山洞,比如说 突然想到一个很好的idea 或者得到了一个非常稀有的admin数据

  因此各位 Eco的少侠 青山不改 绿水长流 无论身处何们合派 只要不忘初心牢记 还是会有所收获的

  我去读书的时候,是确确实实希望能够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读书,给经济政策找到正确的方向。

  (相信看到这里,应该已经有不少当时的同学和其他的PhD开始微笑:果然和我们不是一人啊。)

  经济学,包括金融学,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产业实践了。每年造那么多Corporate Finance,Asset Pricing 论文。除了极少数几篇,对真实世界贡献基本为零。相反,庞大的衍生品市场,能够理解的经济学家寥寥无几。全美每年1000个经济学博士,能说明白索罗斯是用英镑的基本方法的,或者能说明白任意一个行业产业链的,个人认为恐怕不超过50个。能够不拘泥于成见,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的就更少了。所以很多经济金融政策荒腔走板、离题万里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培养方式也有欠缺。你让一个学生通过读Paper来了解这个世界,来想出有创造力的点子,跟让他们万众创业有什么区别呢?

  很少数的教授还是作出了优秀的的。比如说博弈论、拍卖理论等等。但是大多数的人。已经默认了自己搞东西就是为了迎合学阀学霸的口味,拼命发学阀们喜欢的Paper。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学阀们也喜欢。毕业时候就把学生到处推。过个十来年,你这一派的人足够多了,江湖地位就变成泰山北斗了。举个例子,为什么Corporate Finance 好找工作啊?因为没用。做的东西有用的人出去赚钱了。没用的留下来继续教书,久而久之学术界就被搞没用东西的人占领了。

  我一个导师,也是领域里前三的人物了,津津有味得跟我分享怎样用数学把人绕晕,让读者看上去发现了一个特别牛的结论,其实那个结论的变体就藏在假设里,然后经过复杂数学推导,看上去就是一篇漂亮的文章了。

  还有一点要提醒一些答题的在读PhD的,不要真认为可以由着自己兴趣来。你写的时候没有问题。等发的时候,如果跟某些学阀学霸不一致的话,你就知道厉害了。

  如果是物理什么的,就算你被学阀,实验作出你的结果,学阀也没办法。经济金融这种大部分没法重复实验的,要证明你对了学阀错了,那就难得多了。学阀搞死你只要一句话:我认为这个不重要。你能怎么办?

  一些原来我读书时候以为教授特别聪明的想法,原来是从产业界里出来的。少数教授拿数学模型云里雾里推了一番,就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点子了。

  我现在拿的薪水,倒也不比在学术界多多少。而且辛苦很多。说实话从生活来讲我是挺羡慕教授的生活方式的。我不后悔的唯一原因是,现在的工作,比经济学Ph.D.时代更好的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让我更多了解了这个经济世界的运行。好多以前的同学,在当教授的,跑到我这里来要点子。然后过了半年一年,寄过来一篇长篇大论,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我当时说的点子,特别好玩。也让我感觉到,象牙塔里真的是很难搞出有现实意义的点子。

  ··············································································

  取匿就算了。毕竟这个打击范围太大。再说我一不求赞,求关,打广告,卖产品。就是有感而发。只是表达,不求传达。

  不针对抽象的学术界,只针对近些年主流经济金融学界的专注理论抽象、脱离经济金融实践、对世界的发展变化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我认为经济、金融学所应当关注的问题,本人的热爱从未变过。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如凯恩斯等,本人的从未变过。

  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是如此,Mankiw, Rajan,Shiller等等都意识到了现行制度的这个问题。还有不少在央行等机构工作的经济学家不拘泥于,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

  林小溪同意你的观点。有insights的人在哪里都是少数。本回答只针对问题中的学术界,业界也不是就完全好,大部分业界普通工作也是简单重复劳动。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只是因为业界抄学术界的事例知道的人多,学术界抄业界的知道的人少,故而列出。

  还有我也不赞成说经济学没用。我一直觉得基础的经济学常有用的。就是巴菲特,也是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高级经济学,也有一部分是有用的。只是现在前沿理论越走越偏,得纤曲而忘。

  本文不代表我对其他持有不同经济学的人有任何意见。仅是说,它不满足我的个人偏好。因此提醒一下和我有类似偏好的人慎重考虑。我不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和我一个偏好。对于偏好和目前经济学界一致的人,我常鼓励你们在目前的领域继续探索的。

  意义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只表述了我觉得什么对我没有意义。其他千人千面。有人觉得理解世界有意义,有人觉得世界有意义。有人觉得能发表就有意义。有人觉得赚钱有意义,有人觉得有意义。有人觉得到处旅游有意义,有人觉得针尖上站几个有意义。这个问题就不用纠结了。

  读各科博士的“感受”都有的共通处,在此按下不表。这里仅读(美国)经济博士与攻读别科博士的区别,我体会有如下几点:

  经济博士毕业生好找工作。各种经济学的 “近亲” 学科如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并及各种“纯文科”,“纯理科” 的博士毕业生多少有就业难的问题。博士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与业界不太接轨。因为美国学术“产业结构的原因,几乎所有学科的纯学术研究岗位都只能接纳少数的博士毕业生,因此非学术“业界”的就业容量决定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经济学因为大名 “讨巧”,博士生很受各种“有关部门”和公司们的喜爱,大家不难找到(工资)不错的工作。另一个相关的好处是,经济博士若是走学术教职这条道,不必要走过冗长的博士后阶段就能获得教职, 相较不少理科来说也轻车快马一些;经济学教授的工资和“外快”虽然短了商学一截,但也算是各科里的高帅富了。另另一个相关的好处是博士肄业生找工作容易。(美国理科的博士后体制和业界“泄洪”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美国博士培养的“产能过剩”和肄业生“退出机制”太少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总之读经济学博士不用顾虑生计。

  经济博士受的学术训练基本和本科专业教育脱节, 这在各学科中极少有。经济博士前一两年基本是从零开始打基础重新学起。这个阶段对一些对经济现象感兴趣而来读博士,但数理基础较弱的同学来说压力不小,在思和方法上也像接受了 “休克疗法”。博士生通常要到第二甚至第三年才真正接触研究;不少学校也利用前一两年的修课和考试大浪淘沙,劝退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学生。而另一些擅长学习和考试的同学也容易因为能轻松应对前两年的学习而自以为擅长经济学,在真正接触研究工作因为各种困难而气馁迷失。

  。经济博士的研究当然也受制于学术界 “品味” 的,不能肆意而为,但比不少别的学科自主得多。主要原因是经济博士论文基本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导师大多垂拱而治;这与不少理工科博士生沦为老板学术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的境况相比区别殊大。不过也因此很多经济博士生也要经历极为痛苦的没想法没办法导师还管的怀疑否定的阶段。经济学(及不少“兄弟”社会科学)的一大特点是受学术界风气影响大,研究方向的“(对学术界来说)有趣还是无趣”,“重要还是不重要”,“可行还是不可行”等选题时的考量因素很难把握评估,也导致博士生这些学术界的菜鸟一下没有方向。认识不少经济博士肄业的同学就是因为不习惯这样太多带来的迷茫而,到了工作节奏“短平快”的岗位上才如鱼得水。

  我以为来到了经管学院(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简称SEM),其实我来的是英语与数学学院(School of English and Math)。

  首先说一下读经济学的动机。我的动机比较简单,第一点是对不平等的关注,第二点是对赚钱门的兴趣,第三点是平天下,立功立言的追求。读了三年吧,就目前而言,可以说基本上理解了第一点,大致知道些第二点,第三点还没有入门。

  我读经济学的子可以说是野子。修课的时候还是经济学的三高。但修完课之后我就慢慢跑偏了。像其他答案提到过的,觉得经济学无释现实。先是针对人作主体这一点,我跑到行为经济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这边看了一些书。然后针对社会宏观秩序这一点,我跑到制度经济学,学,社会经济学,社会学这边又看了一些书。这样子就过了一年。然后回到经济思想史,货币理论史,又追到科学哲学,经济学方。这样又差不多一年。

  这个过程充满着焦躁,痛苦,又不时就得到惊喜,高峰体验。受尽,又放不下丢不开。现在心理大致有些底气,可以准备准备找个方向课题什么的了。

  对于其它答案提到过的经济学脱离现实无用这一点,我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单就数学形式化教学的教科书里的内容而言,从统计学出发的计量经济学而言,只有形式并没有内容,只提供了工具,并没有介绍材料。

  但是经济学不止是教科书的内容,有斯密,李嘉图,马克思,韦伯,马歇尔等等很多文献的丰富论著。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经验),和大量的别人的论述,去形成自己的判断。从概念到丰富的内容,从抽象到直观,有很长的要走。

  本科阶段最喜欢的教授是国内top2的博士,最后一节课最后五分钟对我们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意):

  很多老师上课讲问题时候喜欢用数学模型,一个问题能讲一上午。但我从没给你们这么讲,不是不会用,像***、***这些工具,我也会玩,而且玩的不比他们差。只是我觉得没意思,这些东西除了写论文没什么实际意义,没用,课时不多,还是给你们讲点有用的东西。

  后来我找老师的论文看,数量不多但都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一点开内容,感觉自己是在看数学论文……但是,所论证的结论和课上所讲的没什么区别。

  发邮件问老师,他说,那些结论是他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询问,分析大量历史资料数据所得到的,课堂上也是按这么一个分析思讲的。但是文的时候不能这么写,所以想办法用数学工具推导出来。

  老师并不反对用数学工具,课堂时也会偶尔用到,只是感觉非常自然,确实需要了,用一下,让人感觉那真的只是一种工具,而整个分析是立足于大量事实基础的。

  五角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PhD第四年(硕博连读的第六年),期间去Berkeley交流一年,最近写毕业论文几度崩溃,谈一下自己读博这几年的感受。

  首先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几乎都没有做宏观的,大家做的都偏微观,更侧重企业或者行业层面的实际问题,所以和现实脱钩感倒没那么强。但是如某位答主所说,感觉很多时候就是在玩数学,用复杂的模型/去验证一个其实并不难想到的结论。所以经常很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只是在产生学术垃圾,做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用。而且做学术真的很容易怀疑。长时间看不到产出。

  身边同学/师兄/师姐毕业几乎都去业界了,自己之前一心想去业界,因为觉得学术做的很崩溃。去年暑期实习三个月后,现在想法有点。做学术最大的优点就是相对吧。你的时间、进度、人身某种程度上自己还是掌握的。在公司里就很不一样了。

  有时候也会后悔,当初读研时为什么要转专业(本科专业是CS),为什么要读博士,随便读个硕士找个工作的话,现在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再一想,不读博我肯定也会后悔。毕竟没踏上这条贼船时我对学术也是抱有美好的幻想的哈哈。而且人这一辈子要工作几十年呢。早点尝试下读博的滋味,也是好的~

  纠结还有个原因是和男朋友异国恋,面临着到底是两人一起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选择问题。如果自己去国外,感觉很难找到业界的工作。所以,愁呀~

  PS: 欢迎关注我的碎碎念号:三文鱼与酸菜。不定期分享些自己的小感慨,也欢迎大家来一起唠嗑吐槽。

  3. 每次看计量的要么觉得“卧槽还有这种approach”,要么觉得“卧槽这一步怎么来的”。。。一篇看了3-4天都看不完4. 建模抓不到重点,要么就是提出的intuition怎么simulate都无法实现;5. 本科落下的概率和随机花了一年的时间还没读完,争取暑假把最后一章搞定;6. 英文吵架水平有限,只要是争论基本上没赢过;系里面总有那么一些人感觉从来不会出现这些问题(O_O)?。。。

  每年系里面都有读不下去然后quit的学长/学姐,一年收25左右的学生,正常毕业一届是10-13个,可以算一下毕业率。(就业率就不吐槽了。。。)

  qualify考试惶惶没有人敢说自己会过,第一学期的计量直接考哭了好几个同学,也有接近崩溃边缘的同学。

  然后有很多后悔没在undergrad搞定的事现在拖着时间又不够线.数学缺课太多了(随机,抽代,离散,运筹,拓扑,数值) 2. 经济直觉没有培养起来; 3. 重度编程障碍用了3年都没解决。。。

  感觉之前都没人带着,有关信息也不是特别多,大部分都是和同学(战友)一起摸索过来。如果说有想走这条(泥泞的)道的话,一定记得和过来人多要经验。

  exam result已出,目测全系60%的一过率。econ phd是如此的多艰。暑假看去(撒花)

  前几天和本科一起熬到phd 的同学聊天,ta 说ta不打算进学界了。从16 到19 年的大概感触就是,经济学里面99% 的文献都是无用的,即使top 5 里面的很多文献都是灌水。与其留在学校灌水为什么不去业界跑跑回归赚点钱呢?

  其次,读博其间我的心理状态基本处在度假状态.随便想想,你花100万美元换取一段经历,你会是个什么状态?说句俗话,我是来消费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 不努力学习.但是我当时真的觉得我每天都在度假.每天睡眠9-10个小时,锻炼两个小时.剩下12个小时除了学习还可以和朋友吃个饭,找个漂亮的女朋友看 看是否合适做我以后一辈子的领导.学习学习高尔夫(反正学费都免了),学习一下品葡萄酒,非常装x的发表一下某杯法国南部的红酒没有太浓的桃味儿.最重要 的是,我的大脑不会变的迟钝,可以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经济问题.基本是来了5年的高费疗养.钱,就应该是这么花的!

  __biz=MzI3MDE0NzI0MA==&mid=2650991308&idx=1&sn=d3480aa7e6e0b70893f30d1816920f&scene=2&srcid=0618vQ6K9MxqrLcBRdBQj8J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希望以后@neo anderson能多读经济学,再出来发言。不然大家一看你写的东西都以为经济学是这个样子,那就不好了。

  -----------------------------------------------------

  最近一直在想,经济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有意思。从大学到研究生,刚开始学就能理解的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等等。这算是对生活思考的能力,确实有意思。之后学习的,基本上是用高等数学做统计分析,还有各种包含很多变量的方程推导。这个阶段,目前的感觉是:不上不下。统计和代数能力只能应付考试,不足以自己在研究中运用;各种理论方程推导,也只限在课堂上。拿起一篇文章,读完以后能给出的评论应该也和大学生差不多。我想,我现在的经济学的学术水平,跟我高中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水平是不是也差不多?然后好一段时间,都没太多好感。

  直到一节课,老师刚刚写完一个经典的经济模型方程,说了一句,经济学是一个新兴的科学,甚至可以说到了1980年代后才开始蓬勃起来。比起他讲课的内容,只有“新兴的科学”这几个字刺激了我。也许过了期末考试,我就忘了方程怎么推导,忘了老师叫什么,忘了同伴同学的名字,但是“新兴的科学”这几个字一直都还在这。于是我开始在网上翻,读经济学博士究竟是什么感受,成为一个人博士又会是怎么样的感受和人生。有一篇文章,作者也说,刚开始也是稀里糊涂的选了经济这个专业。直到有一天,突然开窍了。那一天,他也没有经历什么重大的事,只是想明白了几个宏观的经济模型,突然觉得自己明白了经济的运行体现,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每个职位如何的运作,如何把生产出来的东西传递到了下个,就像一个机器的每个齿轮的。经济学家,就想站在机器前的思考者和观察者,有时候,机器卡住了,家会拿个小桶一桶。相比其他沦为企业主工具的其他学科的博士,经济学博士可以想自己所想。

  经济学,真的可以是那个触动我内心的,真正的,“新兴的科学”吗?社会的变化是如此的快,对于不能控制变量的经济学家,真的可以成为寻找“不变真理”的科学家吗?很多论文,我感觉实在是乏善可陈,还不如直接读两个篇经济历史故事有益。什么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卫生、是否热带等对经济的宏观影响,这不是共识吗?恶劣,当然对经济不利,而且你考虑那些已经是落后的国家,马后炮有什么意思?假如有个什么自然灾害,把美国人都逼去了非洲,你看非洲经济会不会比现在好?你说,当然好啦,美国的经济技术都跟着去非洲了。我说,这不是废话吗,我不读经济也会说。

  而同时,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王一老师又说,当年他23岁,每年20万美金的年薪,还是去读了博士,五年里每年才拿3万。但是依然愿意,甚至觉得是一生中的度假,不用在投行焦头烂额,每天有12小时学习锻炼甚至培养个人爱好。他的是:我花100万美金机会成本读博都觉得值,你们花10万有什么好心疼的。曹刚川出事了

  

关键词:经济学博士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