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L126.Com - 坤龙教育资源网

资本论》与《经济学大纲》的逻辑差异

作者:小编 来源:未知 日期:2017-4-26 11:30:39 人气: 标签:经济学理论大全
导读:在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中,《经济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与《资本论》的连续性,是被学界广泛接受的结论。虽然《大纲》中所说的写作规划在《资本论》…

  在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中,《经济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与《资本论》的连续性,是被学界广泛接受的结论。虽然《大纲》中所说的写作规划在《资本论》中发生诸多变化,但从基本理论上来说,学界都认可《大纲》是《资本论》的草稿,《资本论》的许多内容,如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流通等,都可以在《大纲》中找到论述,只是在系统性和用语的精确性上,《大纲》还存在着不足。经济学内容上的这种连续性,在哲学上进一步得到认可。学界一般都认为自1845 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马克思所做的就是将这一科学的历史理论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意味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经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后面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

  这也表明,在哲学构架上,《大纲》与《资本论》也是一致的。但如果深入考察这两个文本的哲学逻辑,我们就可以发现,支撑这两个文本的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型,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构架。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构架,决定了这两个文本在逻辑上的重大差异。对这种差异进行探讨,有助于反思过去的研究,打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的认知空间。

  当我们说一个思想家在两个不同文本间存在着思想上的重大差异时,究竟以什么为依据呢? 对于同一个思想家而言,在其不同的文本中总会存在着相似的理论内容及其表述方式,这种思想的连续性常常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在这种相似性的背后,也可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甚至对立,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透过表层的相似性,去呈现制约着思想家思考问题的认知型。正是认知型的变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思想的方式。

  在《马克思》中,阿尔都塞提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认识论断裂”,即从早期的人本学意识形态转向了1845 年之后的科学的历史理论。在确认这一断裂时,阿尔都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 总问题( problématique) ,即确认一个思想家思想的根据在于其内在的逻辑构架,这是一个看不见但可以通过症候阅读来获得的、制约着知识生产及其表现方式的思维模式。“正是总问题的概念在思想的内部了由该思想对问题作何答复的问题体系。因此,为了从一种思想的内部去理解它的答复的含义,必须首先向思想提出包括各种问题的总问题。”( 阿尔都塞,第47 页注②) 总问题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每一种思想都是一个整体,它由思想自身的总问题所决定,抽出思想中的一个成份,思想整体就可能发生意义变化。第二,思想家所能提出的问题,是由总问题决定的,一个思想家与另一个思想家的不同,往往不在于一个比另一个看得多一些,而在于他们的总问题存在着差异。阿尔都塞以劳动力的价值问题进行了说明。按照古典经济学家的看法, “‘劳动( ) 的价值等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 ) 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价值。’” ( Althusser,p. 22) 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劳动与劳动力的差别,将工资看作是劳动的价值,从而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在这里,并不是马克思看到了斯密、李嘉图没有看到的东西,即劳动( 力) ,而是两种不同的总问题生产出了不同的问题及其答案。当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发生这种“场所变换”时,认知主体才能看到他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第三,思想之间的差别在于总问题之间的差别。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断裂在于总问题的断裂,即从早期的意识形态转向了历史科学。在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强调人的主体性; 在历史科学时期,马克思强调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多元决定的过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总问题。

  阿尔都塞的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福柯。在《词与物》中,福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认知型( Iépistémè) ,并从这个概念出发,对16 世纪以来思想的总体进程做了另一种讨论。“我设法阐明的是认识论领域,是认知型( Iépistémè) ,在其中,撇开所有参照了其价值或客观形式的标准而被思考的知识,奠基了自己的确实性,并因此宣明了一种历史,这并不是它愈来愈完善的历史,而是它的可能性状况的历史; 照此叙述,应该的是知识空间内的那些构型,它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经验知识。”( 福柯,2001 年,第10 页) 在《知识考古学》中,他借用考古学一词,以探索“一种在已说出的东西存在的层次上的探究描述的一般主题,即: 实施于它的陈述功能的层次,它隶属的话语的形成层次和档案的一般系统的层次。”( 福柯,1998 年,第170 页) 这里的认知型,就是制约着思想的总问题,思想史研究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支配着思想的认知型,不同认知型的内在差别。

  阿尔都塞与福柯都关注制约人们认知方式的思想构型,当一种认知型被另一种认识型所取代时,就会发生思想史上的间断性,或者称之为“断裂”。福柯就认为,16 世纪以来的思想史发生了两次重大的间断: “第一个间断性开创了古典时代( 大致在17 世纪中叶) ,而第二个间断性则在19 世纪初标志着我们的现代性的开始。”( 福柯,2001 年,第11 页) 斯密的劳动理论,就处于第二个间断性的开始。福柯认为,斯密并没有发明作为经济学概念的劳动,因为在斯密之前的许多经济学家如魁奈的学说中就可以找到劳动范畴,斯密与许多前人一样,将劳动看作是交换价值的度量。但这些看法只是。在斯密之前,财富最终所的是的对象,而在斯密那里,则是抽象性的劳动,正是劳动生产出财富。斯密的这一思考,是对原则的中断,了19 世纪的人本主义。这是从一种认知型转向另一种认知型,认知型的改变中断了思想史的常规发展链条,建构出一个新的理论平台。

  这种认知型的变化,还可以从库恩的“范式”理论中得到佐证。库恩从科学发展的视角讨论了范式变化与科学的关系。库恩认为,科学发展可分为常规科学与科学这两个时期。常规科学指“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支撑着常规科学发展的是制约着这一段时期科学研究的合理问题和方法,并通过经典著作沉淀下来,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牛顿的《原理》等,“这些著作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在于它们共同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着一批坚定的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具有这两个特征并制约着科学研究活动的理论构架,就是“范式”。( 参见库恩,第9 页) 范式是一个的模型,它一方面将科学发现的新现象放入自身所体现的模型之中; 另一方面,范式也生产出解释各种科学事实的话语与理论。在常规科学中,人们按照既定的范式去解释科学现象。当新的科学现象出现时,人们一般会按照传统的范式加以解释,只有当这种解释完全行不通时,科学家才会将这些现象当作的反常现象,这时才会推动新范式的产生,带来科学。因此,科学是两个范式之间的变更,是整个科学解释构架的变更,也是世界图景的改变,“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 同上,第101 页)实际上,不论在个人的思想发展还是整个思想史的历史变迁上,都存在着认知型的转变,当一种认知型发生变化时,人们对世界与事物的看法,也随之不同。对于思想家的研究,我们在理解其思想逻辑的连续性的同时,更需要去抓住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转变,这就需要深入到制约着思想家的认知型中,通过展现其认知型的变化来其思想的变化。本文强调《资本论》与《大纲》的逻辑差异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入手的,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两个文本中制约马克思认知型的逻辑差异。

  推荐:

  

下一篇:没有资料